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仓廪实一定就能知礼节吗

2023高考必备经典作文|——“仓廪实,天下安”,仓廪是用来干什么

一、题目导入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管子云:“仓廪实,天下安。”仓廪实有两层含义,在古代,指粮食充足。历史上一次次上演“仓廪”不“实”,“天下”难“安”的大戏。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它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更是大自然的馈赠……

二、考题解析

试题的核心词汇是“粮食”,管子的名言表明了粮食的珍贵价值。2019 年白皮书就指出目前中国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考生可以对比当下浪费粮食和先辈珍惜粮食的情景,写出对自身的启发。也可以发散思维,写粮食与故土、粮食与人性等故事。

三、立意角度

1、敬畏粮食,敬畏生命

粮食不同于美食,具有切实的功用。

2、粮食与奋斗

袁隆平等科学家经过毕生奋斗实现了当今中国粮食基本自给,我们新一代青年要珍惜粮食,用这些凝结着汗水的结晶强健体魄,开启新时代的奋斗征程。

四、标卷范文

(一)

《细嚼食光》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我们的祖先对于粮食的尊重仅从记载文字的字里行间就可以看出。杜甫在诗中写道:“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天宝年间,落魄的杜甫也在灾民之列,按规定每人可以到京师谷仓领五升大米。民生之首便是粮食,我们用千万的食物续以生命,粮食不该是为民而生,而人却该敬粮食如敬生命!

成长在现在的人概念中大多是心理的成熟,见识的丰富,却忘了身体的成长才是铸成我们每个人的根本。是啊,此时才想起来,粮食才是我们赖以生存必不可少之物。我们并未生活在饥荒年代,但饿的滋味可能多多少少都有过尝试。我们一顿不吃饿得慌已是难耐,又怎能感受不到被饿到有气无力、人死不复生的可怜呢?只是,还有吃食的我们总是想不到有吃食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西方在每次吃饭前都有祷告,其中一项就是感恩能吃上美味的食物,这便给粮食以崇高的敬畏。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以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和发展杂交水稻,为的就是能提高粮食的产量,让粮食能在更加恶劣的环境里生长。让很多吃不上饭的人吃上饭,让中国这个亿万人口大国在短短几十年内的飞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什么将共和国勋章颁给这位科学家,不仅仅是对他本人的尊重,更是对粮食对生命的敬畏。粮食,这个郑重的词,我们此时还是不能去感受到它的神圣吗?它不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给予我们营养,让我们饱腹,也让我们生活安康吗?

《悯农》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啊,一粒粒的米,哪一粒不是需要人经过精挑细选选出种子,然后播种、育苗、插秧、施肥、护理、除虫、收割一步步工序才能得到的。直接享受着丰硕成果的人们,不仅不能浪费辛勤劳动人民在种粮食中倾注的感情,更不能浪费粮食本就无条件给予我们的营养价值啊!况且,这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并不能吃饱,每一粒的节约都是对粮食的敬畏。人食用粮食,也传承了其灵性。粮食融入人体,也是阳光、雨露、虫鸣和土香在人生命中的延伸和循环。循着血脉,在灵魂深处,每一粒粮食都是一个行走的人;缘着时光,在大地深处,每一个人都是一粒游走的粮食。

尊重它们就是尊重我们自己。从前,人们以食祭天,祈祷神灵庇佑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吃穿住行,食为民生之本。粮食是神灵所赐,是民生所向。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粮食为民服务,为民的命续航。滴水之恩涌泉以报,食之物无以为报,当敬、当爱、当节约之、当感恩之,当细细咀嚼品味之。

名师点评:表达灵活,情感浓郁。作为一篇议论性文章,作者能用真挚的语言表达出“人该敬粮食如敬生命”的中心思想。情感浓郁,实为难得之佳作。素材典型,引用出彩。文章举例翔实,多用排比,由古至今,素材生动。还能引用古诗词,论证粮食珍贵、得来不易,并能引用民间俗语作结,指出我们对粮食“当敬、当爱、当节约之、当感恩之,当细细咀嚼品味之”。

(二)

《重视对粮食的思考》

相传伏羲氏教会人们耕作,并赠送给他们五谷的种子。从此中华民族在这样一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中华民族从此诞生。

祖祖辈辈我们生活在这片黄土上,面朝土地背朝天,精耕细作。我们一生都与粮食为伴,它是一个人的事业,也是一个人的养分,数千年来粮食早已融入了我们的骨血。

我们因“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而辛苦,我们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而悲怆,我们因“村庄儿女各当家”而欣慰,我们因“田园寥落干戈后”而痛惜,我们因五谷丰登而庆贺。

中国人与粮食之间有太多的联系情感。常听到老人们说要侍弄土地,并知道他们对粮食的亲近与敬意。

但是如今“粮食”二字已经很少被人提及,也许在富足的年代里人们多多少少忘却了粮食为他们带来了什么,粮食带来的从来都不只是身体上的滋养。

粮食来了一种感激的心态,粮食是怎样得到的?是自然赐予的。耕种粮食要感激土地的广袤肥沃,感激太阳的温暖与热,感激雨露润泽万物。中国的诗人对于自然风物的敏感与热情远超于外国的诗人,会不会出于他们对于自然的感激和亲近?这样的感激之情。带来了对细小幸福的敏感。宋国的农夫在春耕时赞叹负日之暄,太阳晒背的温暖是世间无可匹敌的。这出自于一个农人之口,是最为恰当不过的。只有一个与粮食为伴,与作物一起成长、成熟乃至凋零的人,才会对阳光有如此真挚而亲切的赞美。

粮食还教会了人们如何去等待时光。如果分割成一茬茬,稻子黄了,麦子清了,等待反而成了一种悠闲,而漫长成了一种充裕。在等待中,中国人学会了如何去生活,如何去生长世世代代的粮食。拔苗助长的笑话是深知粮食所传授的智慧的农人取笑市人的。农人多明白等待的含义,顺其自然。

在漫长的农耕岁月里,粮食教会了我们自食其力,给了我们立于天地之间的坦荡。粮食教会了我们去感知,去观察,去敬畏。粮食教会了我们耐心,这样的耐心不是食肉动物等待猎物时的耐心,而是一种真正的恬淡与愉快。

在人发现粮食之前粮食已经存在了。学者指出正是食谱的变化促进了直立人向智人的过渡。粮食创造了人,也创造了文明,当人们咀嚼粮食时,他们应该能咀嚼到时光的味道。

然而,人在异化。当美食取代粮食,成为人们对食物的代称时,内涵发生了变化。现代人很多未曾见到作物生长的过程,他们从未发现粮食,是自然与人的合作与缘分,他们购买美食,因此他们不崇拜自然也不崇拜人,他们崇拜金钱。我想,在实力主义泛滥的今天,将人们带回澄澈生活的是粮食,是重视对粮食的思考,不要让粮食的内涵淡去。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名师点评:作者细心挖掘了粮食含义的历史变化,回忆了古人从粮食中得到的恩赐和思考,又从人们对食物的代称变为“美食”中发现当今实力主义的弊病,思想深邃,发人深省,引人思考,语言富有激情。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啦,有任何学习上的问题都可以给老师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