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房产

3021高考作文

2023高考经典作文解析|真题再现——经典名著“红楼梦”(一),202年高考优秀作文

一、题目导入

阅 读 下 面 的 材 料, 根 据 要 求 写 作。(60 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二、真题解读

今年全国甲卷作文,以《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为作文材料,富有意义。一是《红楼梦》作为高中学生的必读书,作文材料取之于此,有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即使有些学生没有读过《红楼梦》,但也不会影响写作。二是这则材料意蕴丰富,有直接从欧阳修名篇中的移用,也有从欧阳修名篇中的借鉴化用,更有根据情境的独立创新。移用、化用及独创,这是三种不同的方法,自然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三种方法,实际上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的态势。移用,直接简便,但是新意不足;化用,略有改变,稍显不同;独创,则完全依情依境,独立创新而来,自然更高一筹。

“题对额”是如此,现实世界中哪个领域不是如此呢?就像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如果只是拿取现成的东西,直接移用,虽然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新技术、新发展从何而来?如果只是借鉴化用,也可以解决一些科学技术上的新问题,但终受局限,没有先例的东西也就无法借鉴化用。唯有依据具体情况,发挥想象,深入研究,才能有所创新,科学技术才能不断发展进步。所以,要发展,我们就更需要独立创新。

写作这篇作文时,可以客观地分析这三种方法的优劣,但不能完全否定哪一种方法。把这三种方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领域去具体阐述,辩证思考,就会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三、立意角度

1、今天的我们,要做一个创新的青年,不仅需要很高的才华,关键是要内心与思维要“超凡脱俗”,跳出常规的“思维桎梏”,“活出”自己,“展现”自己。可谓是,处于“众人之中而不从”“既入世却不世俗”, 这是很不容易的。古往今来,很多知识分子都不一定能做到宝玉这样,处于“这种人云亦云的大环境中”,却可以有独特的创新思考,不走凡俗之路。这也就是曹雪芹在塑造宝玉这个形象时,很重要的权衡和考量。

2、站在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与民族复兴的时代节点,中国需要的是“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青年,我愿意成为这样的新青年,在未来的大学生涯里多读书、读好书,将书本的知识灵活运用、融会贯通,用“超然的心境”塑造“创新思维”, 思索未来趋势。

四、标卷范文

(一)

《传承创新,自信致远》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千古文章与山川秀色相映生辉,陶醉无数后人。有人爱“有亭翼然”之美,爱这静谧中的飞动隽逸;有人爱“水泻出于两峰之间”的美,爱这幽深中的活泼清亮。“翼然”之移用,“泻玉”之借鉴化用,或承继,或融合出新,皆因了欧阳文忠公的生花妙笔,因了醉翁太守的乐山乐水之意,平添文化趣味,美得有渊源有底蕴。“沁芳”亦美,美在别具慧眼,独爱花木映水芬芳漫沁,自出心裁再创一个旖旎明丽、应景合事的全新意境,美得有个性、有格局。

“翼然”“泻玉”“沁芳”,各美其美;移用、借鉴、独创皆有智慧;传承、发展和创新,正是文化的非凡魅力与蓬勃生命力所系。

不止文采风流、锦心绣口,在承继、融合、创新中生成摇曳多姿的中国式审美,生发出诗情画意的中国式浪漫。悠悠千载年,浩瀚博大的中华文化一直是择其自身至善至美,充满智慧地传承、发展和创新,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厚底蕴、升华格局,纵使历变故、经磨难,依然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古圣先贤“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天道酬勤”的谆谆教诲,“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深切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慷慨豪迈……温柔醇厚与热血担当一直是我们民族文化中强大的精神基因。当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遭遇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至暗时刻,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如星辰,如明灯,接续照亮了民族前进的道路。那些在艰苦斗争中熔炼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已浩荡汇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流,成为我们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中重要而宝贵的财富。

筚路蓝缕启山林,天翻地覆慨而慷。从苦难和挫折中浴火重生、蓬勃向上,我们锤炼出走自己道路的风骨。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性地承继文明薪火,筑梦美好未来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继续丰富和升华着饱含自强不息和开拓进取精神的中华文化的内涵。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文化正以饱满蓬勃的生命力、包容开放的阔大格局,昂首面向未来。

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中华文化从未割裂自身优秀传统又永葆创新活力。她深遂厚重,绚烂多彩,坚韧顽强,给予我们丰富的滋养和坚定的自信。根植这片文化的沃土,我们诗书继世,浪漫风雅;我们心怀天下,开阔博大;我们善良仁爱,温厚谦逊;我们坚强刚毅,当仁不让,一往无前。在世界文化激荡中,我们站稳脚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笃定而自信,行健而致远。

名师点评:贴近现实,见解深刻。本文的最大亮点是贴近现实。引出“浩瀚博大的中华文化一直是择其自身至善至美,充满智慧地传承、发展和创新”的论点后,考生从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和时代发展方面加以论证,层次井然逐层深入。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列举三方面出现的种种事件,阐释传承创新、自信致远的好处,正向宏论,见解深刻。文采风流,锦心绣口。本文具有骈文的风格气势,读来抑扬顿挫,给人以悦耳整饬之美感,从古圣先贤到时代之声,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想象丰富、大气磅礴。讲述英雄人物、叙述历史情境,慷慨激昂、雄浑豪迈、直抒胸臆、荡气回肠。通篇文思优美,词藻华丽,风格独特。

(二)

《创新创造壮河山》

红楼才聚,题名匾额。为何贾宝玉道出“沁芳”二字,就连一向饱读诗书的贾政都点头默许?

笔者之见,一则因为宝玉不落俗套,融入花木映水之佳境,平添新雅之意;二则因为此名契合元妃省亲,含情而不露。换言之,宝玉之独创,人景合一,情境相生,甚妙!

由此看来,移用拿来可行,借鉴化用也可,但独创更合人心,更添光彩。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道理亦然。

还记得李子柒和她的小院吗?听风望月,品茶看书,以花为篱,以诗为墙,她创造了一种乡村的诗意美,打造出人们理想中的“桃花源”。

还记得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吗?这是一场只有中国人才更懂的中国式浪漫。如果不是张艺谋导演结合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创造,我们怎会领略二十四节气的如诗如画?怎能欣赏“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浪漫?还记得春晚的舞剧《只此青绿》吗?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啊!舞台为纸,人为笔,舞为墨,千里江山,酣畅淋漓。我们不得不感叹,当文化遇上创新,华夏之美,岂可比肩?

创造,是一种开天辟地的力量,更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忘不了医学家屠呦呦。在荣誉加身之前,她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研究者,50余载的研究生涯,鲜有人问津;然而她自强不息,带领团队提炼出青蒿素,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震惊中外。

忘不了科幻小说家刘慈欣。《三体》之前,中国科幻在世界上常被嗤之以鼻;然而他默默耕耘,创造了奇迹,《三体》直接斩获了有着科幻界诺贝尔奖之称的雨果奖,令世界刮目相看。

忘不了袁隆平院士。面对粮食问题,他想的不是直接从国外买,更不是从别人那里讨,而是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于是带着他的禾下乘凉梦,带着他的杂家水稻,一路向前,捧回 11 次国际大奖。

更忘不了漫漫中国航天路。从中国第一颗卫星发射,到神舟十四号呼啸入苍穹;从开始别人的不屑一顾,到如今在太空写满中国荣耀,蝴蝶自来。我们依靠的是中国航天人的创新创造,自强不息。

举目望星河,星光已然闪亮;平目视当下,吾辈还需努力。华为受制之痛,我们肌肤可感;中国芯片之忧,我们更需奋发。

英国思想家米尔说:“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真乃一语中的!正因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奋力创造,我们才站了起来,富了起来,强了起来。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携起手来,赓续先辈创新创造之精神,擎小我之炬火,共创中国之更大荣光。

红楼一梦随风过,创新创造壮河山。新时代,看我中国青年!

名师点评:选 材 丰 富, 有 理 有 情。 这 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从“移用拿来可行,借鉴化用也可,但独创更合人心”的角度立意,提出“创新创造”的观点。选材丰富,“李子柒和她的小院”“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等信手拈来穿插其中,显示了考生平日丰富的阅读积累;列举舞剧《只此青绿》、科幻小说《三体》、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等事例,作品与分析交相辉映,内容丰富,充满理趣又显情趣。叙议结合,论证灵活。文章前面部分偏于推理,分析透彻、到位。后面部分偏于论证,事例丰富,展示了考生相当深厚的阅读积累与写作功底。文章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论证方法变化多样,大量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层层铺垫,神舟十四号前后人们态度变化的对比论证、李子柒乡村生活比作“桃花源”的比喻论证等的综合运用,让此文成为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三)

《移用 + 借鉴 = 独创》

《红楼梦》中众人为大观园匾额提名时,“翼然”“泻玉”“沁芳”等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纵览全程,匾额取名的过程,何尝不是学习新事物过程的真实写照。窃以为学习之路,必先经历理解照搬理论,借鉴学习知识,最后融会贯通,自成一派。

诚如叶圣陶所言:“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终于独创。”许多成功的创作都离不开前期的参考和借鉴。

对经验的移用铸就了自我的创新。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摇曳在历史长河中的无数诗歌向我们表明,移用之举,有可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王勃移用曹植诗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一句,写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佳句;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是脱胎于陆游《剑南诗稿》“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曹操也曾用《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移用前人诗句,能够借助前人已成之境,来述说个人新的情思,其情其思显得更为蕴藉深远。

对前人的模仿孕育了创新的枝芽。诚如宝玉“沁芳”一词的提出,正是对贾政“泻”字的引申和创造。郑板桥年轻时曾潜心临摹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其临摹的作品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尽管如此,他仍然没有受到世人的关注。但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他能够博采众长,用隶书参以行楷,独树一帜创造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 “六分半书”——板桥体。模仿不是让我们在前人栽下的巨树下迷失自我、质疑自我,而是激励我们学会在迷雾中反思自我,寻找自我。

对没有创新的模仿再好,终会是未竟之志。诚如艾青所言:“没有变化,再好的歌也会叫人厌烦的。”从《醉翁亭记》确定“翼然”,结合实地情况又有了“泻玉”,到最后推陈出新敲定“沁芳”一词,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翻开历史画卷,有移用和模仿为前提的创新,犹如站在巨人肩膀上,规避了错误风险,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采。

我们应深刻理解:模仿与借鉴让我们劈波斩浪,看到鸥翔鱼游的天。而独立创新让我们独立自强、自成一派,奔向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经历借鉴与模仿,创新显得更有意义。

名师点评:巧用比喻,生动形象。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文中“对前人的模仿孕育了创新的枝芽”用暗喻方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运用精彩的比喻,就如同在文中镶嵌了零金碎玉一般,“有移用和模仿为前提的创新,犹如站在巨人肩膀上”,让文章闪烁出华丽的色彩。在作文中,作者善用比喻,让作文生动形象,满纸生辉。妙 用 排 比, 气 势 如 虹。 排 比形式多种多样,它将有魅力的句子集中,节奏分明,便于叙事,长于抒情,“对经验的移用铸就了自我的创新。”“对前人的模仿孕育了创新的枝芽。”“对没有创新的模仿再好,终会是未竟之志。”无疑使作文大为增色,是创造文章语言亮点的一种重要手段。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啦,有任何学习上的问题都可以给老师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