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的前一天作文
写在儿童节前夕——“作文经”(九),写儿童节的作文600字
大家好!用一颗真心,传作文真经。儿童节快到了,给孩子们和孩子们的家长写点什么呢?落笔前想起昨天朋友圈看到,朋友转发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刘崇善先生的近作《在儿童文学道路上跋涉的脚印》心生感佩。
【一颗红心为儿童】
我试着梳理刘老在文中提及的对儿童文学的追求之路:
小学阶段生逢战乱,辗转多地求学。战火纷飞,几乎没有接触什么文学作品。这个时期,我称之为这是幼时的他在文学启蒙阶段的“断乳期”。
南京读中学时期,“泡”书局,订报纸,接触了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称得上是弥补了小学时缺下的文学“初乳”。
高一时,立下投身文学事业的宏愿,并有檄文见诸报端。在高中期间,担任两报通讯员,笔耕不辍,并决心报考大学中文系。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如愿以偿进入南大中文系后,入“诗社”,出诗集,创作不断,受专家好评,得读者喜爱。而尤为喜爱儿童文学体裁的创作,作家的创作方向基本明晰。
在受到“读书无用论”和“轻视儿童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他坚守初心,恒心不改,蛰伏待发。重回《少年文艺》编辑部后,他更是只争朝夕,用手中勤奋的笔去创作。同时,在儿童文学评论、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等领域更是颇有建树。
喜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后,他除了创作,更多的是投身社会活动和《作文大世界》刊物上,用另一种方式为更多少年儿童提供文学的养分。
直至五六年前,已是耄耋之年的他焕发创作“第二春”,快笔成两书。
而今,这位老人在儿童节来临之前,写下了这篇长文。读之,令人感佩。这篇文章将在中国福利会出版社发表,感兴趣的读者敬请关注。
那么,追寻刘老“在儿童文学道路上跋涉的脚印”,回顾刘老的成功之路,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和教益呢?
首先,刘老曾担任《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研究》编辑,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哺育了好几代人,建议大家读一读他的作品。现在的儿童大部分缺的不是图书,现当代也不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我自己就认识好几位获得“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相当级别奖项的作家,有时也会交流一番。他们也经常提到儿童文学、儿童阅读、儿童写作这些话题,也感慨很多孩子“阅读缺钙”。如何“补钙”,唯有读书。
其次,刘老自从尝到文学的第一口“甜蜜”后,就始终如一,为之奉献至皓首。这告诉我们,如何治好写作“懒病”,唯有动笔。
最后,我们要珍惜年华。在小学阶段,学习压力相对小一些,我们为何不及时努力,锤炼文笔,写下自己喜爱的文字呢?我曾了解过几位少年作家,虽然暂时没有像韩寒那般成名成家,但是在同龄人中也算是佼佼者了。例如陕西的陈同学,出身教师家庭,母亲是个业余作家。母女同在签售会上为读者签名,这样的场面是不是令人羡慕呢?再如,傅同学,小小年纪已成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获奖无数。记得有一次,我想她分享一项文学活动,她因为进入中学,作业很多,只能遗憾缺席。又如,我在椿树学堂工作期间,有幸担纲大型公益读信节目——《家书抵万金》的文学统筹,在节目录制现场,我目睹了小小年纪就双双出版诗集的姜二嫚姐妹的风采,举手投足,字里行间,尽显诗性。看来小朋友们在文学萌芽的时候,就要追逐阳光,奋力成长哦!
【一颗初心映童颜】
在儿童节来临之际,我心里再次涌起儿童情结。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为儿童文学的传播又做过哪些努力呢?
师范毕业那年我虚岁二十,还是个大男孩。第一份在学校兼职的工作是少先队辅导员。自那时起,便和儿童结下不解之缘。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是辅导员每年工作的“重头戏”。简陋的乡村小学操场就是临时的舞台,炊事员阿婆就是临时的化妆师,不过,记忆中,孩子们到了节日的时候,总是无比的开心,一个个像欢快的小鸟。乡村小学彼时还没有专职音乐、舞蹈教师,孩子们就自编自导,自娱自乐!再后来,幼师专业毕业生也有分配到小学的,这才填补了这一块的人才空白。有了能歌善舞的老师的指导、排练,节目也是越来越精彩。
后来,当了小学校长,但是每年儿童节还是会及早筹划,精心准备。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我们还向乡镇的“七站八所”及企业的头头脑脑发出了邀请函,请他们来观看演出,与生同乐。
上世纪90年代,“科班”出身的师范毕业生往往会受到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青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曾一度兼任乡镇总队辅导员,这是一份没有补贴但乐意为之的工作。肩上的责任更大了,骑着摩托车到乡镇所辖学校督导少先队工作。总觉得那时候工作没有疲劳的感觉。现在想想,都是一颗初心使然。童颜最可爱,为了每个儿童的笑靥,再累也值得。
【一颗文心刻时光】
及至进入民办学校工作,我不再担任少先队辅导员,业务的重心调整到教科研和文学社两个方面。这里单说和文学社相关的。
第一站,黄山市黄山学校。这是一所黄山市创办最早的民办学校,至今仍矗立在新安江畔,与市府大楼隔江相望。当时我兼任《黄山学校》校报编辑,在朱主编、金主编、席主编等历任主编的带领下,成为繁忙的“办报人”,我负责小学生作文这一版,征稿、审稿、送稿、校稿,每个月下旬都会往来于学校和黄山日报社。赶上运动会、招生季,更是要“快功出细活”。每每看到孩子们稚嫩的文笔变成铅字,走进千余户家庭的时候,我是欣慰的。
第二站,乐清市。在乐清工作期间,分别在两所学校各创建了一家文学社,而又以荷韵文学社更是浸透心血。沈石溪、伍美珍、彭懿等作家进校园和文学社员零距离接触;承办团市委、市少工委的社团展示活动;建“社员之家”,办社团活动,风生水起。不过,付出终有所获。文学社也被评为市级“十佳社团”,社刊《荷韵》荣膺“十佳校刊”(截至我离开这所学校时已办8期)。更重要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文学爱好者的作品获奖、发表……
在创建文学社的过程中,有些人有些事总是令人难忘:在创建荷韵文学社的过程中,校长给予了宝贵的支持,让文学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多时,社员人数在一百五十人以上;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坛前辈于永正、贾志敏、周一贯三位老先生更是欣然为校刊题词,勉励小学生勤练笔,当时情景,时至今日,仍历历在目。
在文学社创建的日子里,每一场活动的实施,每一本期刊的出版,每一位社员的培养,总是会引起我的关注。我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创建文学社,借学校这一方土壤,培育了一批文学新苗。
如今,在互联网教育的今天,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热爱写作的孩子,我也愿意尽己所能,将文学的种子传播到更多孩子的心田里。
一句话锦囊:沐浴文学阳光雨露,让自己成为会写作的孩子,这无关考试。
今日互动话题:儿童文学创作的种子是不是应该早点种下心田呢?
致读者:你身边有哪些少年小作家成长的故事吗?
致家长:看了今天分享的文章,你对孩子的“作文观”有没有刷新呢?
致孩子:你想在文学的征途中一展身手吗?
六一,为儿童而来。
文学,为儿童而生。
祝所有人永葆童心!
提前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
(说明:原创作品,转载请在头条私信作者;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