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自己的语言
怎样进行语言创“鲜”——“作文经”(二十一),语言创新
用一颗真心,传作文真经。大家好!上两篇所谈的是新鲜感的词句往往可以从生活中、从有意识地积累中来。那么,有读者可能会问:新鲜感的词句可以自己创作,从而实现在作文中进行语言创“鲜”吗?答案是肯定的。
闲话少叙,直奔主题。今天,我就和大分享在作文中进行语言创“鲜”的几种范式。
第一种:巧用成语变式。
成语可使语言生动简洁,形象鲜明。它们有的来自名家名作或典籍,还有的来自各类著作以及诗词歌赋,也有的来自各类文化领域等,包罗万象,各有妙用。在写作文时,我们往往从形式到内容都原封不动地直接套用成语,其实按照表达的需要,灵活变通地使用成语可以使文章更富有文采。一般来说,根据变通方式的不同,成语活用又可以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成语拆解法:[例]既要挡他的明枪,还要防他的暗箭。(将“明枪暗箭”进行拆解)
(二)成语压缩法:[例]那些怀着杞忧的人物,又该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了。(将“杞人忧天”进行压缩)
(三)成语换字法:[例]山路漫漫,当导游告诉我们,现在才爬了这座山的五分之一时,我只能望“山”兴叹了。(将“望洋兴叹”中的“洋”替换成“山”)
(四)成语换位法:[例] 王老师的课通俗易懂,那叫“深入浅出”,爸爸讲的我听了半天还没有弄明白,这叫“浅入深出”。(后半句将“深入浅出”中的“深”“浅”二字位置进行调换)
成语谐音法: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用法。淋浴器广告语“随心所浴”(原貌:随心所欲),蚊香广告语“默默无蚊”(原貌:默默无闻),茶杯广告语“有口皆杯”(原貌:有口皆碑),食品广告“食全食美”,它是仿造成语“十全十美”而来的,契合消费者求吉、爱美的心理。
而有的是直接引用,效果也不错。例如:密码箱广告“万无一失”,由于密码箱的性能、特点与万无一失 意义相同,两者搭配在一起 ,一语双关、恰如其分。
成语以其精练的语言、深刻的含义和极强的表现力,成为创作广告语的重要手段。虽说有的有改动成语之嫌,但是只要运用恰当,能使广告语增强吸引力,加深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从而产生较强的广告效果。
第二种:巧引古诗变式。
拿大家最熟悉的“度娘”来说,百度的名字是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词的知名度非常高,即使不善诗词的人也能脱口而出,所以“百度”名字一出,既文雅又现代。大众上百度基本是为了搜索,也就是“寻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现在就不说能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这事,单说这名字真的太符合。
再举几个例子:来自于江苏的知名生煎包品牌——何太急鲜肉生煎,一看便知,出自曹植的《七步诗》中的“相煎何太急”;白酒商标“杏花村”和“杜康”。前者出自杜牧的《清明》:“牧童遥指杏花村”,后者出自曹操那首《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红豆”和“云裳”服饰分别出自著名诗人王维和李白,一句是“红豆生南国”,另一句是“云想衣裳花想容”。
第三种:在体验中习得。
以往,我们习惯于把阅读中的重要词句形容为“好词好句”,“好词好句”往往缺失读者参与,它是凝固的。而有新鲜感,则更加侧重于读者个性化的体验,是灵动的。
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的作文为什么总是千篇一律?这和孩子摘抄大量的“好词好句”有没有关系呢?
写快就用“离弦的箭”,写高兴就用“一蹦三尺高”,写着急就用“热锅上的蚂蚁”……你用我用大家用,用到所有人都审美疲劳的时候,它就变得不新鲜了。
再比如,写秋天的叶子,孩子们总会出现几个词语:“红得像火”“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等。这里我建议同学们阅读俄国诗人米·普里什文,据说他有一种魔力,他的魔力能够听懂草、虫、雨、树的语言,他特别喜欢在树林里一边走一边思考一边写诗。他在《十月》里写到了秋天的叶子:
“有一次在十月里,一个寒气袭人,阳光灿烂的早晨里,我看到了一棵金色的小白桦树,而且听到了树上发出小金铃叮叮当当的响声。”
普里什文描写得多么奇妙。我们常常在孩子的作文里看到的风声就是“呼呼、哗哗”,这是因为孩子们可能没有真正走到大自然里去听,或者是当他听到真的是呼呼的风声的时候,他不会再进行新的联想,可是这个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新视角。
“一阵大风,菩提树叹了口气,仿佛从胸中呼出千千万万金色的叶子。”当我们跟孩子们交流这段的时候,可以问他们为什么菩提树要叹了口气?
还有一段也特别值得学习:“叶子一片接一片从菩提树上纷纷落到屋顶上来,有的像降落伞那样飘落,有的像小蝴蝶那样飞翔,有的则像螺旋桨那样旋转着降落下来。这时,白天慢慢睁开双眼,风从屋顶上卷起所有叶子,于是它们飞向河边,和候鸟一起,不知向什么地方飞去了。”这里出现了蝴蝶、螺旋桨、候鸟,可以问问孩子们有没有见过,可以教会孩子们多观察生活,打更加恰当的比方。
难怪,高尔基曾这样评价普里什文的《大自然的日历》:“普里什文有一支生花的妙笔,善于将普普通通的词汇灵活地搭配起来进行描写,一切都具有触摸得到的可感性。”
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则案例,觉得有借鉴意义,分享给大家。
有一位家长曾经写过一段话,表达了自己每天陪读,围着孩子作业转的苦恼:“爸爸被你的作业‘绑架’了!瞧瞧这半天,听写完检查,检查完改错。新闻看不成,热播剧追不成,手机也玩不了,‘饭后百步走’也成了泡影。唉!我彻底被你的作业‘绑架’了!”
值得借鉴的是这位“爸爸”是个用心的爸爸,他的“吐槽”是做范例,埋伏笔。他接着引导孩子:“宝贝,你有被作业‘绑架’的感觉吗?”一问激起千层浪。孩子认为自己抓住了“倒苦水”的机会了。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文字:“我才是被作业‘绑架’了呢!语文、数学、英语作业‘绑架’了我,还有什么手抄报、摘抄好词好句这些作业也在‘绑架’我,我都忙坏了,其实,我天天都被‘绑架’着呢!而且,‘绑匪’还不要求拿钱赎人,一直要到高中毕业才肯放人。”
第四种:“制造”好话题。
一个有趣的话题也会催生新鲜的语言,我们可以给孩子创设话题。
比如:“写钢笔字真是个挑战”,这个话题对于刚用钢笔写字的孩子们觉得有话可说。
摘录几句分享如下:
“不听使唤的胶带,就是粘不掉那个有着倔脾气的钢笔字。”
“‘啪’的一声,不好!纸上长出了一只小黑眼睛,它看着我,我看着它,像是在跟我说 ‘哈哈!’”
“写了一页纸,出了一身汗。”
这些语言那么有个性,因为这些都来自于他们的生活。
最后总结一下:”所谓的新鲜语言,不需要完全在语言本身上下功夫,而是在孩子的视角上下功夫,让孩子在发现生活上下功夫。
孩子们在刚刚写作时会碰到一些困难,当他的语言特别有个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有的时候不太规范,个性和规范不能完全匹配和重合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觉得应该支持孩子的个性化的表达,就像作家梁晓声所说的:
“宁要个性化的‘草’,不要规范化的‘花’”。
一句话锦囊:成语巧变,诗句巧引,在体验中习得,在话题中产生,这些都可以让你成为语言创“鲜”达人。
今日互动话题: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在哪些有趣的话题中写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呢?
(版权声明:图片源自网络。文章系原创,请尊重原创成果,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头条号私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