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类作文怎么写
“家风”主题作文怎么写——“作文经”(四十八),家风的作文400字作文
用一颗真心,传作文真经。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谈“家风”主题作文创作这个话题。
前几天,我“远程”布置了一道作文题“家风”给女儿,这次休假,看到女儿的作文,发现孩子没有抓住这类作文的要领。一番交流下来,我从女儿口中得知,主要原因是不知道用什么关键词来写家风。我环顾客厅,指着中堂上的两副对联说:“我们可以从这两副对联中选择一副提炼关键词。”
看着女儿有点迷惘的眼神,我带着女儿读起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读毕,我问女儿:“你觉得哪一副更适合作为家风呢?”
“第二副。”女儿的目光不再那么迷惘。
“好!那我们就从第二副对联中提炼关键词来写,也就是祖辈希望我们怎么做?从这个角度再想想。”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说的是要行善积德;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说的是要勤奋读书。”
看到女儿能够很快地把握住对联中的关键词,我对女儿写好这篇作文更加有信心了。
看着这副作于农历己卯年秋的对联,飘逸的毛笔字和落款上那个在黄山市颇有名气的书法家汪钟鸣,这是孩子爷爷的外甥求的汪先生的墨宝。屈指算来,已有二十余年。这副当初作为乔迁志喜的贺联的对联已经沾上一些浮尘,但是依旧成为洪家人的家风,成为家人待人处世的标杆。
从孩子爷爷辈算起,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这代人,往往都没有机会读更多的书。孩子爷爷自年轻时,就扛着加工棉被的工具走遍徽州的山山水水,足迹甚至远至绩溪、旌德、郎溪,上门给人家做棉被。手艺人行走城乡,除了勤勉,更需要与人为善。
到了孩子妈妈这一代,改革开放初期,“打工潮”涌动下,初中毕业的年轻人除了少数走读书这条路之外,大多数都来到城市,来到工厂,来到他们洒下青春汗水的地方。
到了孩子这一代,读书成了他们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任务。或许每个孩子都背负着把书读好的希冀,内心都有一些压力的。徽州人自古以来就尊崇读书,有的人家到现在家里还挂着“耕读人家”的匾额。那些没有条件读书的古徽州少年,大多是当学徒,要么学做生意,要么学一门手艺。“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这副对联成了徽州人的励志名联。
我的家风
从我记事起,我家客厅的墙上就一直挂着两副对联。它是用繁体字写的,年幼时我便常常仰着头,和爷爷一遍又一遍地读着。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这两副对联都蕴含着深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尤其是第二幅,我认为它不仅仅是一副对联,更是我们家风的写照。
从小,家人便教导我“凡事能帮衬,就一定要帮衬”,而他们也是以身作则,只要是村子里的人,不论是谁家遇到一点困难,能帮的就一定会帮。
有一次,邻居家建房子,因为他们家经济条件不太好,没钱请人帮忙。爷爷知道后,便叫上妈妈一起去帮忙,还把家里用来吊水泥的吊机借给他们。
我们家住在山区,去县城不方便,后来,我们家买了汽车,也就方便多了。每次去县城的时候,我们都会在不超载的情况下帮一些顺路的人带到他们的目的地。还帮村里人代购一些生活用品、取快递。
奶奶还是个“土医生”,她擅长给人治疗积食不消化的毛病。有一次,是在暑假的时候,我就目睹奶奶的“妙手回春”:村子里的一位大妈,因为吃的油腻的食物不消化,就来向奶奶“求治”。只见奶奶让大妈趴在沙发上,两手在大妈的腹部使劲揉搓,不一会儿,奶奶的额头上出现了豆大的汗珠。不过,大妈看上去也不像来的时候那么痛苦了。奶奶嘱咐大妈回家多喝温开水,好好休息一下。 第二天,大妈已经痊愈,还带上一篮子土鸡蛋登门感谢,说要是到县城看,少说也要花几百块,用这种方法,省了钱不说,还不用吃药打针。可奶奶说什么也不收,对大妈说:“你的心意我收到了,鸡蛋你带回家补补身体。我们住在一个村子里就是缘分,我的这点小医术能够帮助到你,我也开心。”大妈只好不再坚持,一再道谢后才离开我们家。
村子里那些得到帮助的人,言语之中都可以看出对我们十分感激,我们也从中收获了好多快乐。
很多人都问我们为什么要帮他们,而我们却只是笑着说“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能互相帮助嘛。”在大人们的言传身教下,我们这些小辈自幼就种下善良的种子,养成了积德行善的品质。
说到读书,爷爷奶奶那一代人,因家庭经济贫困没有机会读书,而爸爸妈妈这一代人才逐渐体会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从我入学起他们就常常告诉我要勤读书,而我也时常提醒自己。
在家人眼里,读书重要性永远排在首位。每次放假,他们就会在劳作时尽量不发出噪音,甚至连说话都是低声绵语,为我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生怕影响到我们学习。
正所谓“勤读书”,最主要的就是“勤”。读书一定要勤快。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我在家上网课,奶奶很早就起床烧饭。而爸爸妈妈就是我的监督员,每天早上六点以前,就让我起床洗漱,然后早读一个小时,上午学习三个半小时,下午学习三个小时,最后晚上再学习一个小时,九点才能睡觉。我想,后来我在期中考试中首次进入年级前150名,和这段时间家人的督促也有关系。
当我再次将目光聚焦到“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上时,我在心里默念道:
积德行善薪火永续,
读书求知世代相传。
(作者:祎程)
05.交流深一度#
古代徽州青少年成长路线溯源
聪明的徽州人很早就明白,世间“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于是,经商而后富足的徽州人被尊为“儒商”。但是,徽州人并不死读书,而是从读书中悟出了道理,因此,便有了“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的通达,有了“百年事业在读书”的祖训,有了“咬定一两句书,终生财宝”的经验,有了“嚼诗书其味无穷”的乐趣,进而就有了“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和“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的总结,受用终生。徽州人的生活哲学无不和读书连在一起,虽然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功利目的没有本质的不同,但是,徽州人把读书的目的表达得是如此儒雅和文气,不那么直白和俗气,就和他们经商方式一样。
世人读书的目的,从根本上讲,无非是给人生找一条好出路,寻一只好的饭碗。但是,“好”出路或者“好”饭碗的“好”是相对的,“好”也分出许多的高低等级,虽然在寻找好饭碗的路上,也会生出无数的枝蔓,其间的曲折和歧路,使得大部分读书人的命运总是“一生坎坷,半生起伏”,欲弃不舍,欲罢不能,但是,即使退其次做了商人,也要做半个文人,做一个“儒商”,书是不能丢的,文是不能舍的。
我们在说到徽州人读书的时候,总是举出众多的成功的范例。其实,不成功的或者说不能入仕的大有人在,否则就不会有“读书好经营好效好便好”的自我解脱,就有了“咬定一两句书,终生财宝”的退而求其次,经商也是需要文化的,也是需要读书的。
中国古代是不把“匠”作为知识分子看待的,哪怕你是“华佗”,哪怕你是“张衡”,都一律视为五行八作,不入“仕”流的,当然,“商”也在其列,也是不能入“仕”流的。徽州人的读书首先是为入仕准备的,而不是首先为经商准备的。徽州所说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生动地再现了“青少年成长路线”。“往外一丢”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则家里穷,不能继续读书,二则先生认为不是读书的料。即便如此,从小也还是在私塾读过一点“人之初,性本善”和“天地元黄,宇宙洪荒”之类的启蒙读物,出门做伙计,当学徒,识得一些字,读过一点书总是有好处的。专业知识(商)和文化知识(儒)并进,说不定哪天就成了老板,成了名副其实的商人,带着一肚子,或者半肚子墨水的儒商。于民,他们是诚信的大贾,于家,他们是耀祖的子孙。经商是徽州人读书不能入仕的另一条路,相对于入仕而言,也是一条力所能及,命中注定的前程,而且于国、于民、于家、于己都不失是一条风光无限之途,徽州人退其次也还是要以读书为前提的。而徽州人“官”“商”易位的人并不少,譬如汪士达,少承父业事盐业,后由贡生授知州。
徽州不但有许国、汪大燮,汪兆璋这样的“仕”,还有程白庵、胡雪岩、汪定贵这样的“商”。他们仅仅是徽州的代表人物,无数的“徽骆驼”和“绩溪牛”对家乡、对国家的巨大贡献造就了“徽儒”和“徽商”永不消逝的形象。
对此,我的理解是无论是读有字之书,还是无字之书。读书已经融进徽州人血液里,刻入徽州人的骨子里。而不管是从仕,抑或是经商,其中不乏关心民众疾苦的世代善良之辈。
【版权声明】请尊重作者原创成果,未经作者同意,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及商用。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