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作文600
开学季,开学纪——“作文经”(六十二),开学记叙作文
用一颗真心,传作文真经。大家好!今天是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校秋季开学的日子。其实,9月1号这个日期往往和很多国人紧密关联,甚至成为一年中重要活动的印迹。9月,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结束了两个月的暑假,开启新学年的学习之旅。
杭州市奥体实验小学(李校长是老乡)
那么,怎样写好开学记忆主题的作文呢?我主要谈两点:
一.紧扣“新”字做文章。
9月是新学年的开始,一切都是新的。
1.学习环境的“新”:
大家都升级了,教室所在的楼层可能变化了,特别是小升初、初升高、高中毕业读大学的同学,可能连学校都变了,甚至到新的城市读书生活。
新学期,新气象。学校往往都会利用暑假把学校翻新,开学时更是“花枝招展喜迎新”。哪怕是农村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也会在黑板上写上一些迎新的标语。我们要用心发现这一切变化,体会学校、老师的精心布置,体会自己在新的环境中学习生活的心境
迎新是开学的重头戏
2.老师同学的“新”:
新学期,有的同学可能会发现老师换新的了,同学中可能多了一些陌生的面孔。相应的,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都面临着一个适应的问题。
3.开学周活动的“新”:
疫情防控期间的开学报到又有什么新举措?仅仅是戴口罩、测体温吗?开学典礼或“开学第一课”有什么新意吗?CCTV的“开学第一课”今年的主题、内容和去年的有什么不同?
4.家长自我目标的“新”:
开学季,家长总会叮嘱孩子几句话。孩子自己又会给自己设定怎样的新目标呢?
二.关注“恒”字现情怀。
杭州市永正实验学校大气的门楼
变,意味着“新”;不变,意味着“恒”。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提到的“恒”是相对而言的。
学校的大门、教学楼等主要设施本身可能是恒久的,暑去秋来,它们依旧挺立在那里;那几个苍劲有力,刻着校名的大字可能是恒久的,它目送一届又一届毕业生的离开,又迎来一届又一届新生的到来;那棵曾经留下多少嬉笑声的梧桐树或许是恒久的;校园里的那一尊雕塑可能是恒久的;那面爬满爬山虎的墙可能也是恒久的……
我们在写新学期记忆的时候,写上那么一段眼中的“不变”与恒久,也是挺好的。要知道,怀旧的文字往往最为温暖。
今天写一篇下水文,和大家分享不同时代的亲人的开学记录。
●父辈——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
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父母亲这一代人的启蒙年龄在解放后不久,然而,因为生在农村,家境一般,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读书求知更成了奢望。更何况,父母亲都是各自继父抚养长大的,能有一口饭果腹就不错了。
放牛娃
小时候,父母亲每每教育我们这些子女的时候,都会谈起自己的童年。父亲说自己小时候天赋不错,在自己的央求下,有了难得的读书机会。可是好景不长,读了几天书后,家里就以家里有几头牯牛要人放为由,让年幼的父亲过早地扛起农活。学校的老师,在父亲辍学在家最初的日子里,曾数次登门家访,希望能够让父亲重回学校,甚至愿意垫付学费。然而,父亲还是没有实现读书梦。直到现在,父亲提及此事时,我们还是能从他的眼神中读出遗憾。前面提到父亲“天赋不错”,打我记事起,我是有感触的。父亲靠自学,学会写自己的姓名,在种子袋上写上种子的名称和采集时间;父亲还自学成才,在大师傅做活的时候“偷师学艺”,后来,自己家的厨房、围墙都是自己砌的,除了简单的木工家具外,复杂的古式雕花木床也会制作,只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显得不是那么精致罢了。母亲呢,从未踏进学校的门。童年是在砍柴、打猪草、带弟妹的日复一日的劳动中度过的。
砍柴的少女
几乎是“睁眼瞎”的父辈将读书的梦想寄托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每逢下大雨,父母亲没有下地干农活时,他们就陪我们在家做作业。不过,和现在的家长陪读不同。父母亲在书本知识上没有办法辅导他们的孩子们,他们只能一边做些杂活,或搓麻绳,或纳鞋底,一边用他们期待的目光看着我们在作业本上写那些他们看不懂的字。然而,正是他们那期待的目光,让我从小读书就主动刻苦,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直至考取师范院校。
纳鞋底
父辈的开学记忆,是浸泡在羡慕小伙伴们背上书包上学堂的泪水中的。
●我辈——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
我是八岁读小学一年级的,和现在的一年级新生入学相比晚了两年,但和村子里有些小伙伴相比,我上学还属于比较早的一批。没有读过幼儿园,小学里体育设施也是极其简陋。
村里的小学离家不远,在家门口就能听到上课铃声。穿过一条蜿蜒地横亘在水稻田间的宽及一米多的泥路,就来到学校。
开学了,父亲早早地把几张毛票准备好,给我做学费,母亲把洗干净的军用书包备好,姐姐把自己读书用的铅笔橡皮和本子匀一些给我,我的开学准备就完成了。
军用书包一度成为流行
记忆中,读小学时,开学第一天,往往就是家长带孩子去报名,交了学费后,家长离校,孩子在学校也就待个大半天时间,最欣喜的是领到散发着油墨清香的黑白课本,也不举行开学典礼。劳动是“开学第一课”,而且是实打实的劳动。历经一个暑假的校园里落满了积尘需要清扫,草坪操场上纸屑枯枝也需要清理。我们低年级的孩子把从家里带来的扫帚、抹布拿出来和女老师一起打扫室内,高年级的孩子把从家里带来的锄头、柴刀拿出来和男老师一起清理操场四周的枯枝杂草,给跳远沙池松松砂子。那个年代的孩子和老师都爱劳动,干起活来,有着使不完的劲,而且不怕脏不怕累。
到了读初中的时候,乡村学校进行了合并,我需要到邻村读初中。开学第一天,我就踏上了一条机耕路,开始了辛苦的中学生活。参加劳动也是开学第一节“必修课”。
劳动不怕脏不怕累
及至读师范,第一次踏进城市的校园。校园的大而美,让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乡里娃感到处处都是那么新鲜。入学那年,母校适逢建校七十五周年。开学典礼不久,就投入到校庆活动中了,登上学校大礼堂的舞台,登上了池州剧院的舞台,参加诗歌朗诵。火热的青春,火热的开学记忆。
旧楼可安好
等到参加工作,每学期开学接待学生报名。走上三尺讲台后,对开学又有了一份新的期许。一批批学生走进校园,走进我的课堂,走进中学、大学、社会,甚至走出国门。或许,他们中的有一些人需要从记事本或者电脑里才能找到关于他们的记忆。或许,他们已经淡忘了他们的小学语文老师。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今他们有的功成名就,成为“天之骄子”。
就以在黄山学校工作期间教过的两位“佼佼者”为例吧。2010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后就读于杜伦大学(2017年全英排名第四)的郑睿。毕业后回国,投身电子竞技行业运营赛事方向,多项研究成果具备国际级核心竞争力。
郑睿同学(当时任班长,一起推行班级自治)
200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山大学,大四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于2013-2015年期间,继续在中山大学攻读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的“小老乡”曹艳艳。现任WESTARRTIN(浪潮)实践教育平台联合创始人、市场总监。
小老乡,是个成功人士
●小辈——“00后”“10后”
因为我辞去公职,来到温州的民办寄宿学校工作时,女儿读幼儿园、小学一到四年级是带在身边的,大家同处一个校园。开学第一天,自己忙着接待自己班级的学生和家长,女儿也早早地拜托给自己的同事了。女儿和她的同学们一样,读一年级时,走过红地毯;每学期开学,参加开学典礼。因为是民办寄宿学校,孩子吃住在学校,条件也不错,除了必备的文具也不需要准备什么了。
女儿曾就读的学校大门
女儿读五年级时,转回到歙州读书,幸得凌老师、殷老师、周老师等老师的关照,现在已经读初二了。昨天,因为我需要上班,她妈妈送她到学校报到的。从五年级开始,女儿就在歙州这所在当地具有盛名的民办寄宿学校读书了,生活条件虽不如温州的学校,但是学业抓得很紧。因为在校时间长(一般三个星期放一次假),开学第一天,孩子往往比较恋家。不管是我,或者孩子妈妈,都会在办好报名手续,安顿好后会带着孩子到饭店“搓一顿”,再进行一番“开学第一课”。
行知故里的名校——歙州学校(本部学生数5000+)
朋友,你又有怎样的开学记忆或者说开学纪录呢?欢迎私信交流。
【版权声明】请尊重作者原创权益,未经作者同意,谢绝转载。图片源自网络,仅作配图之用,和文字并无直接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