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里的诗歌阅读答案
村庄里的诗歌——“作文经”(九十八),村庄的文章
用一颗真心,传作文真经。
大家好!寒假里,按照惯例要检查一下女儿的期末试卷。在语文(八年级市统考)试卷中,第一篇阅读《村庄里的诗歌》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是一篇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读来亲切自然。
对于习惯了当下钢铁水泥丛林生活的人们阅读本文,或许能够感悟到作者的质朴:质朴的思想、质朴的想象、质朴的土地情怀、质朴的丰收愿望和质朴的语言表达,感觉作者是从下里巴人的视角讴歌一曲阳春白雪,而文中的父亲好似村庄里的行吟诗。
如果把这篇散文看成一首村庄的诗歌,它会由怎样的诗节组成,跳跃着哪些诗意的音符呢?加以品析,不难发现大约由六个诗节组合成一首乡村晨曲,充满了田园诗趣,而且意象组合与表现手法也富于变化。接下来,让我们结合习题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探究其中的写作密码。(文中标绿色线的文字为原文中的语句,选作试题时已删除,为了更好地了解文章原貌,特找到原文。)
村庄里的诗歌
标题处问与答: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写出三点)
“村庄里的诗歌”这一本身就充满诗意的标题,交代了文章写的是和村庄相关的事物,点明文章赞美村庄生活这一主题,同时也是行文的线索。表面上指的是为村庄事物而作诗吟诵,深层含义是把村庄中的事物用诗歌表现出来,万物皆可入诗,这是农人和村庄事物相生相和的赞歌。
夜的帷幕终于被掀开一条缝隙,太阳从这缝隙里呼哧呼哧地缓缓挣了出来,大概用了好多的力气,涨出一脸的红晕。此时,我父亲正荷着他的那把老锄头,走在羊肠似的田埂上,巡视他的土地和庄稼。稻禾已开始抽穗,腆着大肚子,羞涩地和我父亲打着招呼,它们跟我父亲说,秋凉稻花香,水稻要水养。爹( )地笑着,心里说,小孩儿还跟我讲条件呢。他抬起头,看到太阳已跃出地平线,如搽了胭脂一般挂在树梢上,也不禁吟了一首诗,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躲在稻田里的青蛙听了,抬杠似地呱呱叫道:“老哥,你又不是神,你还能呼风唤雨?”我父亲佯怒道:“九月田鸡叫,十月犁头跳。看你这乌鸦嘴还能叫多久?”伏在稻叶上的晶莹的露珠听着它们的打趣,笑得肚子都痛,纷纷从稻叶上滑了下来。
(一)稻禾水养曲
这是全文的首段,自然也是定调的首节,画面感强,勾勒出“父亲”巡视自己的土地和庄稼时与稻禾、青蛙对话的场景,一句“爹呵呵地笑着,心里说,小孩儿还跟我讲条件呢”点化出了农人的土地情结,民以食为天,把稻禾比作自己的“小孩儿”,其间的意蕴情调不言而明。
第一段问与答:爹( )地笑着,心里说,小孩儿还跟我讲条件呢。括号里应填写“呵呵”,体现出“爹”对庄稼的亲切,这是普天下农人对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作物的呵护之情。
真有一阵风吹过来了,笼罩在田野上的淡淡薄雾已被风吹散。远处的村庄里,身穿锦袍的大公鸡正威风凛凛地站在草堆上歌唱,那嘹亮动听的歌声让它的追星族——小母鸡们颠狂不已,“咯咯咯”地围着它们的偶像哥哥献殷勤。伏在水塘里洗晨浴的老牛看不惯公鸡的作派,像九斤老太一样“哞哞”( )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狗心里也不平衡,阴阳怪气地附和老牛道:“主人让它司晨,它就捡到鸡毛当令箭,真当自己是领导了。”鹅和狗素不和睦,听到狗这话,忍不住指桑骂槐,借鸡骂狗道,“你也不是好东西!”
(二)畜禽合唱曲
这一节将视角由田野转入村庄,描绘了村庄里动物世界的“人际关系图谱”,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想象力丰富,细节描写充满童话色彩。内容上似与主题游离,其实有内在的逻辑关联,而且所涉对象也都是村庄诗歌里应有的音符。
第二段问与答:伏在水塘里洗晨浴的老牛看不惯公鸡的作派,像九斤老太一样“哞哞”( )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括号里应填写“嘟囔”,“九斤老太”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作品《风波》。因为老太太的丈夫“老太公”出生时重九斤,所以被人叫作“九斤老太”。在她老人家的眼中看来,总是一代不如一代,时常为孩子们的今后担忧。于是,后来人们把这类看不惯下一代的人们统称为“九斤老太”,在年轻人眼里,&34;常常是很讨厌的。“看不惯公鸡的作派”的“老牛”自然适合用“嘟囔”一词。
村庄里的早晨永远是这样的热闹,走近它,( )地听听它的声音,用心去感受它,就会发现,在村庄里哪怕是一堆粪都散发着诗的醇香。十岁的我此时正背着粪筐在捡粪,每看到一堆牛粪就像看到一堆黄金,两眼放光,扑上去就把这粪扒进粪筐里。“粪是田中宝,种田少不了”,等捡了满满一筐粪,我才唱着歌回家吃早饭。我唱的是这几首歌:人靠饭饱,田靠肥料。粪是劲,水是命。人是铁,饭是钢,田里无肥难打粮。我想,今天捡了这么多的“黄金”,老娘一定能犒赏我一块油汪汪香喷喷的“满锅摊”。
(三)童年捡粪歌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这一节强调了土地一宝——农家肥,场景也是自然承接上文,尽管如今捡粪早已成为历史,但对于今天的孩子而言,回放一下那不可思议的生动生活场景太有意义了,看看作者的细节特写——“每看到一堆牛粪就像看到一堆黃金,两眼放光,扑上去就把这粪扒进粪筐里。”把牛粪比作黄金不难理解,可是“两眼放光”的神态与“扑”的动作,会给人怎样的心灵震撼啊!
第三段问与答:村庄里的早晨永远是这样的热闹,走近它,( )地听听它的声音,用心去感受它,就会发现,在村庄里哪怕是一堆粪都散发着诗的醇香。
括号里应填写“细细”,细细倾听,方能用心感受,进而有所发现。
今天,我母亲犒赏的不是我,而是她的几头肥猪。这时她(注:选文中为母亲)已从村外的荒坟地里割了满满一篮嫩生生的猪草回来了。院旁的猪舍里,几头圆溜溜黑乎乎的本种猪见到这般鲜嫩的猪草,就像老太婆见到棺材,欢喜得直( )。但是,它们却不会吟诗。由此证明,猪只能吃草,不能吃饭,它们没有创造性。我母亲却把它们当个宝,看它们的眼神都是那般的柔和慈祥。看着这些正在抢食的猪,一股汹涌的诗情从我母亲的胸间喷薄而出:“种田不养猪,好似秀才不读书。”
(四)割草养猪曲
本节又顺势引出农家肥的主力军——猪,描绘了母亲打猪草喂猪的场景,从两处眼神的细节描写活画出 “种田不养猪,好似秀才不读书。” 一是“几头圆溜溜黑乎乎的本种猪见到这般鲜嫩的猪草,就像老太婆见到棺材,欢喜得直哼哼。”一是“我母亲却把它们当个宝,看它们的眼神都是那般的柔和慈祥。”两处眼神非常传神地刻画出了食物链中动物与人对食物的喜爱情结。
第四段问与答:院旁的猪舍里,几头圆溜溜黑乎乎的本种猪见到这般鲜嫩的猪草,就像老太婆见到棺材,欢喜得直( )。
括号里应填写“哼哼”,稍有生活常识,应该都会填。(原题为选择题,还可结合排除法最终锁定正解。)
说到这里,我想起在天涯论坛上的一段评论:从动物学角度来看,猪偶蹄目猪形亚目的一科。自打被人类驯化以来,猪的声音就和“哼哼”联系到一起了;从哲学角度来讲,猪为人类的矛盾体的附加值,因为猪给人带来效益了。从生存体验到味美果腹,都对人类本身产生了推动。没有记录说猪是什么时代开始接受人类驯化的,但中国语言中的“哼哼”应该是自早就有了。哼哼只是对于“口”和“亨”字的结合体。猪的声音自有他发声的方式,只是人类解释为哼哼。没准猪只是发泄一种固定的情绪,其他的情绪应该是“更更”或者“登登”。我们听来都是一个声调,至今人类也没有解释出另外一种生灵的声音表达意思。
红通通的懒阳已爬到了头顶,空气也随即变得燥热起来,知了热得受不了,躲在树荫里喊救命,可是与天地相通的稻禾却嗅到了雨的气息,敏锐地感觉到一场及时的好雨就要来临,它们在田里欢笑着,对我父亲说,“老哥,你真神了。说风有风,说雨就有雨。”
第五段问与答: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这一句的表达效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爬”字写出了太阳运行的“缓慢”,“躲”和“喊救命”则将知了拟人化,“嗅”字把稻禾拟人化,这些赋予自然界事物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燥热,为后文下雨埋下伏笔,增添趣味,激起读者持续的阅读兴趣。
“那还用说?”我父亲一脸的得意。
说话间,刚才晴朗的天已是风起云涌,太阳被这阵势吓白了脸,躲进乌云里不敢出来。这时,村子里也乱了套,鸡飞着狗跳着往窝里跑,“兄弟们,快躲啊!要下雨啦。”
乌头风,白头雨。一阵滚地的疾雷过后,白花花的雨顷刻间便跟着下来了,我父亲看着倾倒下来的及时雨,脸上乐开了花,这是老天给他落的白米啊。
第五段问与答:结合语境,品味这一句加点词语的含义。加点词为“乐开了花”。这是一种常见的表达。“乐开了花”是非常高兴的意思,运用了夸张的修饰手法。在父亲这些农人眼中,这场及时雨可以有效缓解旱情,及时给庄稼带来必要的水分,简直是“老天给他落的白米啊。”
处暑头上落白米,秋分稻秀齐。
寒露收早稻。
霜降一齐倒。
(五)天气童话剧
这节随时间推移,描绘了父亲的预言变为现实的场景。天地间上演了一幕童话剧,以知了与父亲的对话寫出父亲的得意,更以父亲“脸上乐开了花,这是老天给他落的白米啊”的慨叹,突出他的雨水情结,也照应了“秋凉稻花香,水稻要水养。”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诗意地过去,时序很快到了金秋,现在,广袤的田野上已是一片金黄。望着丰收的景象,我父亲豪情万丈,禁不住又吟起了诗,“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九成收。”他就要开镰收割了。其实,金色的田野里,鸦雀、田鼠早就忙着收获了。若问它们为啥要不劳而获?它们的回答比你都理直气壮,我们也是这土地的主人啊。
春种一粒,秋收一担。土地神对待勤劳的人总是这样宽厚仁慈。此时,在我被泪水模糊的视线里,老牛正驮着黄橙橙的收获,驮着农人对天地的颂歌,慢慢地消失在夕阳里……
(六)金秋丰收歌
本节是村庄诗意生活的高了,田野里一片金黄,以“我父亲豪情万丈,禁不住又吟起了诗”为村庄里的诗歌作结。有趣的是,为突出辛苦劳作酿就丰收的主旨,还以其他“以大地主人为由不劳而获”的小动物来反衬真正主人的情怀。
这篇原载于2009年2月27日《扬子晚报》副刊上的文章以诗意手法介绍了一些农事知识,传递出浓厚的村庄情结,质朴的诗情贯穿全篇。
看起来散乱的素材,其实深度探究就可以解读其内在密码。这些诗节之间的内在逻辑链条也是明显的,开篇的稻禾水养曲,有着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味。既是表象上的“唤雨”由头,更是农耕生活之“本”。而这一根本又取决于“水”和“肥”,这正是文本组合的两条线,是故二到四节以畜禽合唱曲、童年捡粪歌、割草养猪曲反复吟唱,旨在突出“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而第五节则回应首节的“雨”情,最后基于以上五节的诗情画意,才有了金秋丰收的诗意收结。所以文章选材典型,组合很有匠心,这就是文本内在的逻辑链条,笔法严谨周到,这也是文本最有价值之处。
文章语言比较质朴,描写灵动充满诗意,力图使文章的内容与情感相得益彰,形式与内容有机匹配。修辞手法运用比较灵活,语言既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比较生动形象,流淌着诗情画意。特别是自然化用一些乡土俚语,俗语谚语(多达十余处),显得亲切质朴。
【版权声明】除参考“天涯论坛”部分文字外其余均系原创。原创作品,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