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读写一体化概念

读写一体化,考啥也不怕——“作文经”(一〇六),读写一体化心得体会

用一颗真心,传作文真经。大家好!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或“硝烟散尽”,或“战斗在即”。最早的一批考试在四月上旬,考后,一位三年级家长发来孩子的期中考卷中的阅读版块,交流中,家长难掩焦虑。我答应写一篇相关的文章来谈谈,一直到今天才得空落笔,也算是还了一笔“文债”。哈哈,这当然也是一句打趣。帮助孩子们的写作与阅读,一直是本号的宗旨。在准备这篇文稿时,我调取了几位同学校的同学试卷,一并加以分析。

阅读时一座富矿

为了便于梳理和阅读,本文将分成四个版块:

1.真题再现:取原题,展原貌,显答案,标得失;

2.追根溯源:查题源,现类文,读原文,知全貌;

3.触类旁通:增新题,同主题,练新题,固旧知;

4.踏石留印:炼做法,说学法,提建议,促提高。

【真题再现】

◎第一篇:

颐和园

①在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

②长廊的建筑非常精美,人们称它有三绝。这第一绝就是造型绝。全长728米的长廊,整体造型从地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如果坐在飞机上从空中看,就会发现它的形状像一只倒挂着的蝙蝠。为什么要把它建成蝙蝠形呢?因为我国民间有在建筑物上画刻蝙蝠的习俗,而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表示福到了。

颐和园长廊和长廊上的画

③第二绝是风水绝。长廊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从气候上看,冬天,万寿山挡住了北边的寒风;夏天,从南面的昆明湖上吹来阵阵的凉风。因此,夏天天气再热,长廊中也是(凉风习习)。从环境上看,长廊(依山傍水),构成美丽的图画。当人们在长廊里行走时,就会发现,园中美景随水波而动,随四季而变,真可谓是(变化无穷)

万寿山和昆明湖

④第三绝是结构绝。长廊是斗拱结构,全部是由木头搭成的,竟没用一颗钉子。这是祖先留下来的精湛技艺。在273间长廊里,一间一景,一景一画,景色变化和谐。真是人在廊中走,景在身边移。 

“中国的乐高”——榫卯结构

⑤这些画是有来由的。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山玩水,意犹未尽,很留恋江南的景致,连做梦都经常梦到江南。于是,就让画工在长廊上画上了许多江南的美景。这以后又加上许多花鸟山水画、人物画,人物画有许多情节,更是引人入胜。

长廊上的画十分精美,中外游人看了之后都不由得竖起大拇指。

(注:绿色部分为选作阅读材料时有所改动。)

篇一真题(1)

篇一真题(2)

参考答案如下:

篇一参考答案(1)

篇一参考答案(2)

失分点集中在以下:

篇一主要失分点(1),多写为“风景优美”

篇一主要失分点(2)没有看懂文章的两个版块(角度)

篇一主要失分点(3):“气候”写成风景等;后空错填③和④

◎第二篇:

宝剑的价值

宝剑配英雄

有一把锋利的宝剑,伴随着英雄征战沙场,帮着英雄赢得无数战功。英雄过世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剑的剑柄腐烂了,不过剑身还十分锋利,但人们还是把它当成废品卖掉了。

几经辗转,宝剑落到一个农夫的手里。农夫给宝剑装了一个柄。他用宝剑削桦树皮,或者斩断房前屋后的荆棘,还用宝剑来修理树枝,甚至还用它砍伐树木。

一天夜里,宝剑在门口打瞌睡,一只刺猬跑到它的身边,惊讶地说道:“宝剑老兄,怎么是你呀?好久不见,你竟然成了这个样子?”

爱絮叨的刺猬

宝剑很不以为然 地说:“我什么样子啊?我觉得这样没什么不好啊?”

刺猬同情地说:“你当年随英雄征战沙场,现在却成了农夫手里的农具。你不觉得这样很委屈吗?”宝剑听了没说什么,刺猬继续絮絮叨叨地说:“你看你,还有一点宝剑的样子吗?你如今还不如我身上的这些刺呢!还是离开这儿,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主人吧!”

宝剑看了刺猬一眼,意味深长 地说:“在英雄手里,我是所向披靡的宝剑;在农夫手里,我也是主人趁手的农具。现在,我虽然不能在战场上杀敌,但我还是农夫的得力助手。”

刺猬听后,无言以对。

选自《伊索寓言》

篇二真题

参考答案如下:

篇二参考答案(1)

篇二参考答案(2)

失分点集中在以下:

篇二主要失分点(1):多者全错

篇二主要失分点(2):填错空;语言不够简洁(蓝色为备选答案)

篇二主要失分点(3):回答没有扣题;未抓住要点等

【追根溯源】

第一篇标题原为《颐和园的廊与画》,是西师大版第九册(小学五年级上)第29课。全文如下:

颐和园的廊与画

在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  

前几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编辑们到中国来探秘,发现颐和园的长廊可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惊奇的消息呀!那么,长廊到底有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

长廊,可以说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长廊的建筑非常精美,人们称它有三绝。这第一绝就是造型绝。全长728米的长廊,整体造型从地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如果坐在飞机上从空中看,就会发现它的形状像一只倒挂着的蝙蝠。为什么要把它建成蝙蝠形呢?因为我国民间有在建筑物上画刻蝙蝠的习俗,而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表示福到了。  

第二绝是风水绝。长廊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从气候上看,冬天,万寿山挡住了北边的寒风;夏天,从南面的昆明湖上吹来阵阵的凉风。因此,夏天天气再热,长廊中也是凉风习习。从环境上看,长廊依山傍水,构成美丽的图画。当人们在长廊里行走时,就会发现,园中美景随水波而动,随四季而变,真可谓是变化无穷。  

第三绝是结构绝。长廊是斗拱结构,全部是由木头搭成的,竟没用一颗钉子。这是祖先留下来的精湛技艺。在273间长廊里,一间一景,一景一画,景色变化和谐。真是人在廊中走,景在身边移。  

不用一颗钉子的神奇建筑(模型)

长廊还把颐和园的山水分成了两半,构成了颐和园的主旋律,成为建筑美学的典范,在世界上知名度也很高。  

长廊的美还美在长廊上的那些画。  

在273间长廊里,随处可见赏心悦目的彩墨画,一共有14000多幅。  

这些画是有来由的。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山玩水,意犹未尽,很留恋江南的景致,连做梦都经常梦到江南。于是,就让画工在长廊上画上了许多江南的美景。这以后又加上了许多花鸟山水画,以起装饰烘托的作用。人物画是最后才出现的,画中那丰富生动的故事,更是引人入胜,有民间传说中的故事,有文学名著中的故事,还有神话传说中的故事……

这就是颐和园的长廊,你想去看看吗?

选作阅读材料时被“掐头去尾”,文本相对比较完整。

第二篇源自《伊索寓言》,因为译本的不同,有多个版本,这里整理出一篇相对完整的,标题为《宝剑和刺猬》。全文如下:

宝剑和刺猬

一把有刃而无柄的宝剑,原被扔在废铁堆里赋闲,后又被拿上市当废物卖钱。农夫看中了他,便买到了手,价钱便宜得简直等于白捡。

农夫的计算倒也很简单,给这废剑安上一个把子,便可用他来把粗活干。家里,用他来把细木条砍;林间,用来剥取韧皮编鞋穿,也还修枝削节做藩篱木杆。

这样的生涯转眼过了一年,剑刃上豁齿处处,绿锈斑斑,孩子们还骑着他当竹马玩。

一天,长凳下,刺猬与剑交谈:“人们歌颂宝剑,多少壮丽诗篇!难道你好意思劈柴削木杆?难道你被当做玩具不红脸?”

“我没有自由啊!”宝剑喟然长叹,“在武士手里,我足以使敌人胆寒。在这里,我只能把些粗活干。害臊的不该是我,而是别人,他不懂得我的价值与才干。”

无论是内容,还是寓意,和试卷上的阅读材料差别比较大。我更倾向于《宝剑和刺猬》更符合《伊索寓言》的叙述风格。

【触类旁通】

选择了三篇文章,供同学们选练。

(一)颐和园(课内阅读)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皇宫雪景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1.这篇文章在描写颐和园时,是按照什么样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

A.佛香阁 B.万寿山 C.昆明湖 D.长廊

①D B C A ②D B A C ③D A B C

2.“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中的“滑”字能不能换成“驶”?为什么?

3.课文中写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的许多景物,每处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一样,我也要学习《颐和园》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

(二)颐和园(课外阅读)

“东方第一皇家园林”颐和园,是我国保存得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御苑,也是我国园林艺术之集大成者。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占地二百九十公顷,四分之三是水面,工期十五载,用银四百四十八万两。时值“康乾盛世”,

清朝的经济、文化、版图都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登峰造极的鼎盛时期,这些都为乾隆皇帝建造清漪园提供了条件。

康熙年间就开始修建的圆明园,历代皇帝不断扩建,使它拥有数十座院落,在建筑艺术上争奇斗妍,各有千秋,号称“万园之园”。打个比方,如果说圆明园在结构上像一部精美的短篇小说集,那么,清漪园就是一部《红楼梦》式的长篇小说鸿篇巨制,它有统一的设计,完整的构思,连续施工,一气呵成。

中国式建筑的审美观,历来重视“中轴贯通,左右对称”。这在故宫和老北京城的布局上看得最清楚。颐和园虽然是行宫,依山傍水,随坡就弯而建,设计师还是千方百计地体现了这种传统的审美情趣。最明显的是万寿山南麓以佛香阁为中心的建筑群了:从昆明湖北岸的中央码头开始,经云辉玉宇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这九个层次,层层上升,从水面到山顶构成一条垂直的中轴线,两边布局也是严格对称的。

佛香阁以其庄重浑厚、富丽堂皇的丰姿,坐镇万寿山南,君临御苑,是这建筑群的主心骨,又像交响乐的主旋律,给颐和园定了基调。有了它,任凭你玉带桥这妖娆,知春亭之妩媚,昆明湖这荡漾,谐趣园之滑稽,总也不会喧宾夺主,只能给这皇家气派添彩增辉。

1.指出第4自然段中运用修辞的句子,并进行批注(修辞手法名称和主要作用);

2.怎样理解“清漪园就是一部《红楼梦》式的长篇小说鸿篇巨制”?

3.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说出三个以上)

(三)万园之园——圆明园(延伸阅读)

  ①圆明园地处永定河冲积扇的边缘。明清时这一带清泉涌溢,湖沼密布,被称为“海淀”。圆明园最初是清朝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yìn zhēn)的宅园,后经不断地扩建与重修,总面积达到了五千余亩,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被毁前的恢宏

②圆明园是我国历史上最光辉的园林艺术杰作。它继承我国3 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借鉴了欧洲园林的建筑形式,融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为一体,其影响使得当时的英法等国一度产生了中国园林热。在欧洲,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之典范”。

  ③圆明园集叠山理水手法之大成。圆明园的水面,大的如福海宽达600余米,正所谓“蓬岛瑶台福海中,往来只借舟相通”;小的宽度均在四五十至百米之间,“跨水为小桥垂虹宛在,片云帆影,何必更羡吴江”。环曲潆流的河道把这些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国的脉络和纽带,提供了舟行游览和水路供应的方便。由此不难想象当年翠荷接天,龙舟泛彩,歌声荡漾的图画。叠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岗、阜、岛、桥、堤散布于园内,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它们与水系相结合,把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的自然空间。每个空间都经过精细的艺术加工,既表现了人为的写意又保持着野趣的风韵,其本身就是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有道是“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圆明园虽是千顷之园,但气势浑然一体,韵味隽永。

  ④可惜,圆明园经英法联军的洗劫和八国联军的焚掠,其胜景已荡然无存。

火烧圆明园

[注]胤禛(yìn zhēn):清朝雍正皇帝。

1.结合第②段,概括说出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杰作”。(限26字以内)

2.结合第③段,说说“叠山理水手法”在圆明园的园林建造中是如何体现的。

3.“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重在说明什么?

【踏石留印】

两篇阅读考题,第一篇11分,第二篇14分,总计25分,分值占整卷的25%,少者扣1-3分,多者扣分高达12分及以上,甚至正确率不到50%。

如何破解阅读失分多的问题呢?

首先,要对标单元主题。

篇一对应的是第四单元,参照《赵州桥》,在难度上相当于实验版人教社语文教材四年级《颐和园》一文。

部编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

篇二对应的是第二单元,属于寓言故事。

部编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

这些我们在复习、答卷、订正、巩固时都应做到“心中有教材”,要对标单元主题,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其次,要深入阅读文本。

不难看出,孩子们失分的重要原因是读文少耐心,欠深入,这也是小学生尤其是中年级学生的阅读失分的症结之一。我们在平时就需要多加训练,读课文时一定要深入文本之中。大到内容、结构、写法、意义、背景等,小到一个关键字词,一句关键语句,一处特色修辞,甚至是一个新接触的标点符号(含标点符号的新用法)。

以篇二第2题为例,我们来辨析一下:

一共有四处,我们需要站在整体的高度,瞻前顾后地来加以思考。

第一处:一天夜里,宝剑在门口打瞌睡,一只刺猬跑到它的身边,惊讶地说道:“宝剑老兄,怎么是你呀?好久不见,你竟然成了这个样子?”

[解析]“累”了一天的宝剑在打瞌睡,“好久不见”的刺猬看到宝剑如此“落魄”,自然是感到无比惊讶。从“怎么是你呀?”“竟然”等地方也可以得到印证。

第二处:宝剑很不以为然 地说:“我什么样子啊?我觉得这样没什么不好啊?”

[解析]安于现状的宝剑可能认为刺猬有点“大惊小怪”了,并用反问的语气说“我觉得这样没什么不好啊?”言下之意“我觉得这样(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很好。”应该填“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调节一下

第三处:刺猬同情地说:“你当年随英雄征战沙场,现在却成了农夫手里的农具。你不觉得这样很委屈吗?”宝剑听了没说什么,刺猬继续絮絮叨叨地说:“你看你,还有一点宝剑的样子吗?你如今还不如我身上的这些刺呢!还是离开这儿,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主人吧!”

[解析]刺猬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奉劝“执迷不悟”的宝剑,以老友的身份陈明宝剑的辉煌历史和惨淡现实(昔日称雄沙场,如今沦落民间),认为这很委屈,同时也是用了反问“你不觉得这样很委屈吗?”指出“你应该觉得这样很委屈。”其实这段中暗含着一处“说”的修饰词,和刺猬有关。那就是在宝剑“没说什么”之后,“刺猬继续絮絮叨叨地说”中的“絮絮叨叨”,甚至说出让宝剑反感又扎心的话“你看你,还有一点宝剑的样子吗?你如今还不如我身上的这些刺呢!”并尝试为宝剑“指点人生”。

第四处:宝剑看了刺猬一眼,意味深长 地说:“在英雄手里,我是所向披靡的宝剑;在农夫手里,我也是主人趁手的农具。现在,我虽然不能在战场上杀敌,但我还是农夫的得力助手。”

[解析]同学们有发现吗?很多的寓言故事在结尾处往往都会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谓““意味深长”,意思是含蓄深远,耐人寻味。而这个话语当中往往暗含着故事的寓意,揭示故事的主旨。(这可以帮助到最后一题)

再次,要秉持“读写一体化”的原则。

仍以篇二第2题为例,平时我们在训练写作时,专门会提及“说”前加修饰语。那么,这项能力迁移到阅读上来呢?联系上下文,稍加理解与判断,自然会选出正确的答案,不至于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一错皆错。这一点在读写一体化课程中也是很重要的内容。

最后,要多一次答题经验。

无论是篇一的第2题(填方框),还是篇二的第2题,其本质上都是一类题,那就是梳理文章脉络,提炼文章内容。这类题型也需要常加训练。

阅读不用怕,写作可帮它

读写一体化,考啥也不怕。

读写不分家,语文顶呱呱。

读写一体化,考啥也不怕。

让我们共同探究读写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