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月满中秋作文600字以上初三

月满中秋——“作文经”(一二五),月满中秋怎么写

用一颗真心,传作文真经。

大家好!花好月圆!中秋吉祥!

之前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而同名的经典名曲当中就有一首由张藜作词,徐沛东作曲。重读歌词,再听旋律,直至今日,依然是句句在理,声声入耳:“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要想收获先种田,要想登山先探路,要想致富得开财源,哎……只要像蜂群不偷懒,啊,何愁秋后蜜不甜。哎……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要想饮水先挖泉,要想唱歌先对调,要想恋爱可得多交谈,哎……生活的路有苦也有甜。啊,美好的前程走呀走不完……”正是因为这首歌的广泛流行,后来在民间有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所谓俗语。积极向上的歌词,生动昂扬的旋律,放在今天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而今年中秋却是中规中矩的“十五的月亮十五圆”,最圆时刻将出现在9月21日7时55分。据统计,从1951年到2050年这100年中,有39次中秋节的月亮是“十五圆”,48次中秋节的月亮是“十六圆”,还有13次是“十七圆”。2021年中秋节的月亮刚好是“十五圆”,珠圆玉润,好景好天气就是好时光,共赏中秋圆月夜吧。

【冷知识&暖知识】

先来说说中秋节的冷知识,主要有两点:

1.中秋的起源于科考。

中秋节能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与古代的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封建王朝时期,每三年举办一次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农历八月里举行。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并在中秋期间进行隆重庆贺。这一风俗逐渐演变为一个重要节日,经朝历代更替而盛行不衰。

2.月饼最早是军粮。

这需要追溯到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当时的月饼的还不叫月饼,是太师闻仲麾下的行军干粮,一种边薄心厚的饼,干、硬就是它的特点。

“中秋”,顾名思义,就是秋季的中间,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好是秋天的正中,承夏启冬下,故此得名。

千百年来,在民间一直有个说法,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诸月十五,都要更加明亮。所以,八月十五又有了第二种称呼,“月夕”

古人认为圆月象征着团圆。所以到了中秋节,外出的人们都会回家跟家人团聚,过一个团圆的中秋节,所以八月十五中秋节还有第三个称呼,“团圆节”

八月十五,中秋,月夕,团圆节,不管哪种叫法,少不了一家人团聚吃月饼,然而除此之外,古人在中秋节还有偷南瓜的习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八月秋高气爽,气候宜人。到了八月十五日,古人都会登高赏月,设宴相庆。唯独浙江一带却是八月十六日中秋赏月设宴饮酒。

据说,南宋时,明州人(现浙江宁波市)史弥远身为两朝宰相。有一年中秋,史弥远从京师途经杭州,计划在八月十五前赶回老家度中秋。不料途中遇上大风,耽搁了行程,到八月十六,方才到家。

虽然耽误了时间,但宰相探亲,当地怎敢马虎?地方官员还是盛情设宴接待史弥远,庆祝已经过去的中秋节。留下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团圆”的典故。

再说中秋节这一天夜里,男人们喝酒,女人们也有自己的安排,她们效仿元宵夜赏灯,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三五成群结伴外出游玩赏月拜月神。

月神是谁?

月神在道家被称为太阴星君,在佛家被称作“月光遍照菩萨”,打扮得如同菩萨,身边还有一只捣药玉兔,执杵人立。

拜月神也是有讲究的,所用的祭品是不能有荤肉,只能用素品。月饼、西瓜二物是决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之状。此外,还有苹果、红枣、李子、石榴、萄葡、梨、柿、藕、菱等等。

祭月在月下进行。在月下摆上供桌,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如果月亮升起不久后祭,就是把月亮神像放在供桌的东部边缘,面向西。在南方,是不分男女都要下拜。而到了北方,则是男子回避,有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民间将这种行为雅称为“走月亮”。部编教材就有一篇课文的课题是《走月亮》。

今天,月下游玩的风俗已经淡化,宴饮赏月之俗还在大江南北盛行。人们一边赏月,一边宴饮,把酒对月,庆贺美好的生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注定是一个温暖人心的时节,它也有很多暖知识,比如:

1.月饼要切块,每人一份。

团圆节的食物当然要和家人一起分享,所以,按照传统习俗,吃月饼时要将象征圆月的月饼按人切块,每人一份。

2.中秋假期,自古就有。

在享受假期的小伙伴是不是很快乐呢?其实,早在唐代朝廷就规定,中秋放假三天;到了南宋时期,中秋只有一天假;而在元明清三朝,包括中秋在内的大部分传统节假日都被取消。到了现代,我国从2008年起把中秋定为法定节假日。中秋假期实际上只有一天,但一般会通过调借双休形成小长假,方便你我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诗意中秋】

中秋是一年中最富有诗意的时节,中秋最早主要是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来,贵族和文人开始纷纷效仿,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用浩瀚如烟的诗词歌赋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场的文化盛宴。于是,中秋诗成了中华民族一个独具内涵的文化现象。

接下来,让我们以朝代为序,穿越到古代,望向那时的明月,品味那时的诗歌吧。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便有一首歌月怀人的诗《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首诗以柔美的月光作为背景,画意中透着无限的诗情。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一经《月出》开端,后世的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

中秋不能无月,更不能无诗。魏晋乐府民歌《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秋有月》: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全诗用秋风、罗帐和明月三个意象营造出一个情调幽美、意境悠远的艺术境界。

唐代,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文人墨客在月下与家人或朋友相聚赏月、赋诗、赏桂花、饮桂花酒,涌现出大量的咏月诗。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其中的名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可称之为最雄浑的中秋诗词。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全诗语言自然浑成,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感人至深。

月下把杯图 宋代 马远

如果说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最雄浑,那么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可谓最寂寥了。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先写中秋月色,再写望月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则可称为“最清冷”。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地方却不是往年那个地方,自然,身边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被贬湓浦(pén pǔ,今江西九江),物是人非,故乡不见,孤苦伶仃。诗歌清冷至极,悲苦无形。

松月图 宋代 马远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颇具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皎洁的月光,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朦胧的月光,让人联想到优雅逸致的情调。月亮这一意象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李白的《把酒问月》(节选)是一首咏月抒怀的佳作: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诗人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正所谓“无酒不成诗”,文人们赏月、赏桂花时,自然离不开酒,诗仙李白《月下独酌》(节选)满是中秋赏月的风雅与对独饮的玩味: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月与影仿佛也在分享着诗人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说到李白与月亮的情缘可谓不浅。“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等,当然当中也不全是写中秋的。一首《子夜吴歌·秋歌》堪称最有边塞味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分别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这首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丈夫(“良人”)。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

世事难料,人生多有不得意的时候。学子求功名,少时离家老大回;烽火边戍,一封家书抵万金。而漫漫长空中的一轮明月最易勾起游子的乡愁,尤其是中秋之夜的圆月总会拨动人们的心弦,往往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每一句都是心里话。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可谓感慨万千。天上的月亮与人间的诗人一见面,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才能把乡愁诗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杜甫除了有国家情怀,当然也有小家情怀。一首《月夜》则是“最亲情”: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明明是自己在长安,望月而遥想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的亲人。但诗歌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写出了一家人的真挚感情,经常被后人借鉴。

荷蟹图 宋代 佚名

事实上,写到这里,我还是有一些感慨的。年迈的父母在老家过节,做糯米糖粑(相当于大号汤圆)等,妻子因为工作的原因,也只有一天假期,大孩在寄宿,小孩在托育。一家人也各处一方,月圆人相隔。

宋代文人的中秋活动更加丰富,除赏月外,还有拜月、观潮、放水灯等,为中秋节赋予了更多的“团圆”内涵。

苏轼是一位十分豁达乐观的文人,他一生坑坑洼洼,仕途极不顺利,几度流放偏远地区,靠自己躬身耕种勉强度日。他先后写了很多咏月诗,寄寓乡愁,寄托人生志趣,但他的诗词总能让人感到有一股浩然之气,让人看到未来的希望,《水调歌头》代表了他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和豪放的词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饮酒,一边思念远方的亲人,心情随着月亮阴晴升降而起伏,一夜无眠直到天亮,于是成就了千古绝唱《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全词设景清丽雄阔,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词人“归去”与“留下”、“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乐观和人生长久的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人情。最后以旷达情怀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收束,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为后人所喜爱与好评。

其实,苏轼还有一首同主题的诗,不过则是感伤得多。那便是《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字子由)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如此赏心乐事,却让作者想到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诗歌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宋代文人赏月时往往还会举行拜月活动。所谓拜月,就是在庭院中焚香祭拜月神,男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愿“貌似嫦娥,圆似皓月”。

中秋观潮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带,波浪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苏轼在杭州任佑府时就曾作《中秋夜观潮》,描写观潮人数之多与潮水汹涌之气势,是历代“观潮”诗不可多得的名作: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明代的南京,有供人赏月的望月楼和玩月桥,其中以玩月桥最为风雅。皓月当空之时,文人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玩月桥逐渐衰落。

明 唐寅《嫦娥执桂图》 135.3 x 58.4cm 纸本设色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清代,中秋赏月吟诗也是文人们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词人纳兰性德也写过不少的中秋词,如有名的《琵琶仙·中秋》: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王国维评价纳兰性德:“纳兰小词,北宋以来唯一人而已。”本词上阙写实,下阙仰望明月忆及往事,凄美绝艳。

明清时期,文人赏月少了唐宋时的浪漫抒情氛围与痛饮美酒的狂欢精神,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更加突出。

时至今日,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月圆人更圆”,其文化意义已远远超过节日本身的含义,成为联系世界各地华夏子孙的重要节日。

如今,我居杭城,一个诗意的城市,之前住在西湖区一处叫作晴川街的地方,看着街名,自然会想起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而今搬至明月桥路上,又自然会想起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样的句子来。

一轮明月,即将临空。月满中秋,情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