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为什么要用举孝廉(古代举孝廉是什么意思)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古代为什么要“举孝廉”?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汉为什么要用举孝廉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举孝廉”的人才选拔机制,地方官负责把一个地方具有孝、廉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作为官吏的候补,由国家来培养他。这样的人以后考中了秀才、举人、进士,可以到地方去做官。但是它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是孝廉,能够孝敬父母、廉洁不贪。所以你喜好当官,那就顺着你的喜好去引导你。怎样才能当官呢?必须有孝廉的品质才能当官。
怎样引导人们喜好正确的方面,好德行、好礼义呢?古代人是从礼法制度上来加以引导。比如说,大家都喜欢权势、喜欢地位、喜欢当官。喜欢当官,要有德行做前提。在汉代的时候,实行了“举孝廉”的人才选拔机制,地方官负责把一个地方具有孝、廉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作为官吏的候补,由国家来培养他。这样的人以后考中了秀才、举人、进士,可以到地方去做官。但是它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是孝廉,能够孝敬父母、廉洁不贪。所以你喜好当官,那就顺着你的喜好去引导你。怎样才能当官呢?必须有孝廉的品质才能当官。
中国古代还有一个制度,就是“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爵”就是爵位,领导的位置。没有德行的人就不授予他领导的位置,这叫“爵非德不授”。“禄”是我们所拿的俸禄,工资、奖金,这些都叫“禄”。“禄非功不与”,如果你没有功劳,就不给你过多的俸禄,也就是说你的工资、奖金都是以你对国家或者对单位、企业的功劳来确定的。这两条标准确立之后,没有德行的人,或者德行浅薄的人,就不敢以自己微小的德行去接受那一个大的位置,也不敢因为自己有微小的功劳就接受很厚的俸禄。
谁负责“举孝廉”呢?当然是地方官员负责。但地方官员,他也很可能把自己喜欢的人、贿赂他的人、自己的亲朋好友举荐出来,使之成为国家培养的后继人才。那怎么办呢?还有一个制度来加以引导,那就是“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如果你推荐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对国家有功劳、有贡献的,那你作为推荐人会受到最高的赏赐。反之,如果你推荐的人做出了很多祸国殃民的事,一追问是你推荐的,你也要跟着受连带的处罚。如果你手底下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但你或者没有识人之明,或者嫉贤妒能不予举荐,一旦被国家发现,也要处以最高的惩罚。
所以,这些礼法制度是顺着人的欲望来设立的。为什么呢?人喜欢当官啊,人都喜欢官位越大越好,拿的工资、奖金越多越好,这是顺着人的欲望。但是“制之以义”,符合道义、符合伦理道德的,就给以奖赏、提拔或重用;不符合的,那对不起,就不能够提拔,甚至还会受到惩罚。这些制度一设立起来,就引导人们愿意去做有德行的事,愿意成长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在《孟子》上有这样一句话:“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就是让我们尊敬有爵位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领导者),尊敬上了年纪的人,尊敬有德行的人。很多人看了这句话就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讲“官本位”,为什么要对有爵位的领导者这么尊敬呢?这是由于在古代的时候,正是因为你有德行,你才能够有爵位、有领导的位置,人们看到你的爵位的高低就知道你的德行的深浅,一个人的官位、爵位和他的德行是成正比的,所以“官本位”没有任何的问题。但现在,人们痛恨“官本位”,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我们选拔人才的时候,没有真正做到把德才兼备的人选拔到领导位置上,可能是看他和领导关系的远近亲疏、是不是给领导送礼了等等这些方面来选拔人才了。一个人德行不够还居于领导的位置,做出了很多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的事,所以人们才非常地痛恨。这告诉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要把它学得彻底,不能够把我们现在社会出现的问题归罪于传统文化。其实恰恰相反,那是没有真正把传统文化学好所导致的。
(摘自《成为卓越领导:<韩诗外传>里的领导智慧》)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古代为什么要“举孝廉”?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