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北宋名相寇准是哪里人(寇准是宋朝的什么官)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北宋名相寇准:晚年的他,为何搞了一场“政变”?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北宋名相寇准是哪里人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北宋名相寇准是哪里人(寇准是宋朝的什么官)

北宋真宗天禧四年七月的某一天,年满六十的宰相寇准,像往常一样,来到皇宫之内。

只不过,这一天他的脚步,比往日里要快了许多,双手也抑制不住地发抖。

他,有重要的话,要单独和真宗说。

望着御座上的真宗皇帝,寇准的脸上不经意间,流露出了一丝怜悯之色,此时的真宗,已经中风,口不能言。平日里,“政事多中宫所决”,而所谓中宫,就是皇后刘娥。

寇准要说的,正和这事有关。

他向真宗皇帝,表达了两个意思:第一,皇太子贤德,素孚人望,鉴于真宗身体的原因,应该以神器授予太子,真宗做太上皇;

第二,宰相丁谓,佞人也,不可以辅少主。

宋真宗剧照

寇准所说的这两点,让真宗胸中激荡。

病中的他,此刻却异常清醒,他明白寇准这两句话的分量:皇太子登基,那皇后刘娥就失去了参与政事的合法性;而丁谓一除,寇准就能掌握全部的相权。——这无异于是一场权力的再分配。

儒弱的真宗,只犹豫了片刻,便选择相信寇准。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往往会习惯性地信任那个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的,他不会忘记,当年正是寇准,向太宗皇帝推荐了他做的皇太子。

对刘娥也颇为不满的真宗,选择无条件的信任寇准——“上然之!”

得到皇帝的首肯,寇准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他知道,没有人会愿意主动放弃到手的权力,尤其是那个野心勃勃的皇后刘娥。所以,寇准做了精密的筹划,他联络了宰相团中的自己人,“引李迪、杨亿、曹玮、盛度、李遵勖等协力”。

他向他们宣布了自己的计划:“废章献,立仁宗,尊真庙为太上皇,而诛丁谓、曹利用等”。

有废有立,有诛有杀,这就是一场政变。

一、政争

时间还要想拨回到天禧三年,这一年,寇准第四次入朝为相。

历经三起三落,还能重新起复,寇准十分得意:你看,皇帝还是离不开我这个老臣吧。

美中不足的是,前往开封之前,有位门生劝他不要去京城蹚这浑水,因为此时的朝堂,帝政、后党以及宰相集团内外,矛盾重重,这时候进入朝堂,恐怕晚节不保……

寇准没等门生说完,便拂袖而去:国家当此之时,正需有人拨开迷雾,我寇准,岂能为一己之私,裹足不前?

丁谓

很快,寇准又得知了一个消息,原来就在寇准拜相的同一天,被人称为“五鬼”之一的丁谓,也成为参知政事。

说起丁谓,他实在应当感谢寇准,想当年,寇准十分看重丁谓的才干,屡屡向宰相李沆推荐丁谓,见李沆不用,还专门找上门去,质问对方为何不用。

所以,这次丁谓当上参知政事后,事寇准十分恭谨。假如这时候,寇准能够借机与之调和关系,那么也许就能避免后来很多的矛盾和事端。然而,久居大位之人,性格难免张扬,不知收敛,最终,寇准还是错过了这个机会。

有一次,宰相们在一块吃饭,喝汤的时候,寇准的胡子沾上了汤汁,丁谓见状,赶紧上前,用袖子给寇准擦拭胡子。

可寇准并没有领情,相反,他对于这种溜须拍马的行径十分不屑,他笑着对丁谓说:“哟,参知政事,国之重臣,难道就是给长官拂胡须的吗?”

丁谓的脸,立刻就红了。他将这件事视为自己的耻辱。

就这样,宰相团出现了分化,有人拥寇,有人拥丁,两个阵营不分伯仲,相互制约。

可就在这时,一个意外,打破了这种平衡。

二、意外

天禧三年,真宗患上中风,他不仅说话不利落,而且神智有时候也比较恍惚,所以,皇后刘娥开始代行皇权,参与决策。

坐镇后宫,刘娥想要真正行使权力,必须要有宰相的配合,她要选择谁呢?

肯定不是寇准。

因为刘娥与寇准,在很早之前,就结下了梁子。

当初,真宗皇帝想立刘娥为皇后,寇准带头反对,而且还毫不避讳地说刘娥出身低微,不配为后。

而在刘娥得势之后,寇准又得罪了她一把。刘氏家族,行恶四川乡里,霸占他人盐井,引发众怒,皇帝因为皇后的缘故,希望能大事化小。可是寇准却犯了脾气,坚决要求法办不法者。结果,史书上说寇准“重失皇后意”。

刘娥自然倒向了丁谓一方,有些朝臣见状,也见风使舵,纷纷转投丁谓。

不想认输的寇准,则找到了真宗皇帝,下定决心“废章献,立仁宗”。

三、政变

然而百密一疏,还是出了纰漏。

一次饮酒之后,寇准有点得意忘形,觉得自己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可一举荡平宵小、天下太平,于是酒后失言,泄露了机密。

“且将举事,会公(寇准)因醉漏言,有人驰报谓。”

寇准泄密

随后,他们将这件事上报给真宗,无奈之下,真宗只得罢免寇准,不过他还是力所能及地维护他,给寇准加上太子太傅的头衔,留在京城里,并且“待寇准者犹如故”。

丁谓集团害怕寇准卷土重来,于是加强了对他的进攻,说他结交朋党,谋求再度为相,不如外放。

寇准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他开始四处活动,而且找到真宗皇帝诉苦,说丁谓这帮人四处搜罗他的问题,而且有罪的又不是我一个人,凭什么就搞我啊。

目的很明显,就是来个玉石俱焚,要走,大家一起走,谁也甭想好。

几天后,丁谓一党痛下死手,有个叫做杨崇勋的大臣举报说,入内副都知周怀政,想要谋杀丁谓等人,以帮助寇准恢复相位,失败之后,已经伏诛。

这条消息,背后所蕴含的信息是:寇准留在京城,就会给拥寇派很多侥幸,为了帮助寇准恢复相位,他们会无所不用其极。

事情到了这一步,真宗也无可奈何了,为了压制拥寇派,他只得将寇准贬出京城。在真宗去世后,寇准又一贬再贬,最终死于烟瘴之地。

四、性格

寇准的个人悲剧,源于他的性格。

在民间,寇准被人称为“寇老西”,除了刚正不阿之外,性格中还多了一丝狡黠,所以他能在与坏人的斗争中,嬉笑怒骂,游刃有余。

然而,民间形象为了便于传播,夹杂了大家太多美好的想象,真实的寇准,刚正过之,狡黠却没有。

他,我行我素,刚愎自用,自己认准的事,谁反对都不顶用,哪怕是皇帝。还是太宗朝时,有一次寇准的意见和太宗皇帝的相左,太宗就打算先把问题搁置一下,可谁知寇准竟然拽住了太宗皇帝,表示不把事情掰扯清楚,谁也不能离开。

他,心眼还小,睚眦必报。还是在太宗朝,他为了报复某一个大臣,故意把对方上朝班次,排得特别靠后。对方找到太宗告了寇准一状,太宗皇帝就和了一个稀泥,想大事化小。结果呢,寇准不解其意,还是不依不饶,非要和对方当庭对峙,气得太宗怒骂:“鸟雀牲畜尚能解人意,况人乎?”

他,遇事还不择手段。寇准最为人熟知的政绩,就是“澶渊之盟”,但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能让真宗亲征,他还一定程度上,使用了“兵谏”。他曾特意找到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在寇准的撺掇下,高琼入殿见真宗,说了这样一番话:“陛下应该听寇准的。随驾军人的家属都在京师,不会和您去南边的!”高琼的意思再明白不过,那就是皇帝要是想跑,军人们是不会保护你的。

这无异于在实行“兵谏”了,毕竟,唐玄宗幸蜀路上,被迫杀掉杨贵妃的事,才过去了两百多年。

客观地说,任何性格都是双刃剑,寇准的性格,促使他建功立业,帮助国家度过危机;但另一个角度看,它深深伤害了寇准自己,此前寇准多次罢相,都与这种性格直接相关。

所以,有人将寇准称之为“使气宰相”,诚如此言。使气任性的寇准,在最后政争中,得到这样一个结局,也就不让人意外了。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北宋名相寇准:晚年的他,为何搞了一场“政变”?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