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团字是什么意思(尖团字对照表)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尖团字的来源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尖团字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历来中国的戏曲,诸凡道白对话和行腔作调,专讲字音正确,然后所道的白,和所行的腔,自然可以圆润悦耳。就昆曲谱曲和近来名伶编制新腔的方法,如程砚秋等,都莫不根据阴阳、平仄、尖团的声音,定规宾白腔调的高低。
程砚秋之《碧玉簪》
对于皮黄未能深知此中道理的人们,常常出奇立异,于是今日的皮黄怪腔也就层出不穷。尤其是近来人,犯尖团字不清的毛病很多。尖团字也和道白歌唱有很大关系,不然所造的腔调,也就成为不入耳之音了。
大概女人把团字念成尖字的很多,如北平唱大鼓书的鼓姬和由新学国语的南方人是。男子则多有时把尖字读成团字,为尖团字的争辩,在过去的报纸中很有几多争论。尖团字的读法,已由本所杜颖陶先生在第二卷第四期讲过,今就关于尖团字的来源上仅就所知稍微补充几句。
余叔岩、张伯驹所著《近代剧韵》书影
尖团字不见于各种韵书,而各种韵书都有尖团字的理论。尖字即是“精清从心邪”,代表国语中“积妻西”的一组韵母。团字即是“见溪群晓匣”,代表国语中“基欺希”的一组韵母。歌曲中尖团要分明的原故,大概是尖团字念不清,台下听着就不够味儿。
据我所知尖团字是出于清代的满洲文,满州文所取的是拼音法,但满洲侵入中原以后,定都是在北平,而北平人日常的语言常常是尖团不分的。如“西”和“希”没有什么分别。“湘”和“香”没有什么分别。但在一个别的省分人,或别的县人念起来,就许会将他分成很清楚的尖团字了。
满清奏摺中,常将中国各省县的名称用满文还成中国的字音。而一般昔日的翻译翰林多是北京人——满口说着尖团字不分的北京话的人。为救济这个毛病,为使当日的翻译翰林方便起见,便有人作了一部《圆音正考》,作者谁氏现在已漫不可考。这部《圆音正考》就很像是一部尖团字汇。他将凡是属于“精清从心邪”韵母的分成一类,而“见溪群晓匣”的分成另外一类。这样分起来以后就发现了满文译音中凡是“精清从心邪”的字头都是属于尖形的,就命之为尖音。凡是“见溪群晓匣”的字头部是属于团形,就命之为团音。其形状如次:
(一)尖音
(二)团音
从以上两点看来,尖团字不过是分别发音的两种符号。想尖团字起初不过是尖团音,后来就说成尖团字。至后来人们的解说,又是另外的一个问题。著者私意以为殊途而同归的话,就是聚讼纷纭无论多大,也没有什么价值。这本书刊行是在乾隆癸夏四月。
细看尖团字最初自然就在歌唱中讲求着。但最初采用这两个字的不是皮黄而是昆曲。如在咸丰辛亥年太原的王德晖和北平的徐沅澂所刊行的《顾误录》里说:
尖团:北人纯用团音,绝少穿牙之字。少成习惯不能自知。如读“湘”为“香”,读“前”为“乾”,读“焦”为“交”之类,实难备举。入门不知更正,终身不能辨别。然而不难。要知有风即尖,无风即团,分之亦甚易易。可知尖团字起初为谈昆曲音韵的人们所借用的名辞。至于以上一段话所讲的尖团字是否正确,是否足以说明何字为尖,何字为团,那又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皮黄在北平和昆曲是互相传习过的,在皮黄历史上看去是很清楚的事,那么后来尖团字就也为皮黄界所沿用,这理大概不错。
《圆音正考》一书的缺点就是原著者将字典中(或者是康熙字典)的许多尖团字抽出来,同时他又把许多认为无用的字抛弃了。如同在他的凡例上说:“字书林立,最著者如玉篇广韵集韵会诸书,音义互有异同。惟字典集群书之大成,折衷至当。是篇恪遵字典以为准则。一是篇五经之字十载八九。其见于子史诸书,字涉怪僻者概芟不录,一字有数音而义同者多从首音,若音异而义亦不同,则分收其字于各音之内。”
他这种办法在当时很对,然而到现在看起来,为皮黄的尖团字似乎有些个常用的字可以加进去了。我所知道关于尖团字的来源大概如此,至于近人所谈,恕不能引用作为根据。
(雪侬 《剧学月刊》第4卷第1期)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尖团字的来源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