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耳饰早起源于商朝种类比现在还多妲己是谁(耳饰是从哪个朝代)

导语:耳饰最早起源于商朝,种类比现在还多,妲己就曾戴耳环

耳饰,为挂于耳旁或者耳垂的装饰物。我国古代女性的耳饰异常丰富,分类有不穿耳与穿耳两种。不穿耳的耳饰主要有玦、瑱、珥等。

玦,是一种开有缺口的圆环形饰物。

在新石器时代至周代的古墓中常有发现。出土时,往往位于女性耳际,显然是一种耳饰。用时,将缺口处夹于耳垂。有时单耳佩戴,也有双耳各戴一件,甚至佩戴一组数件的。玦一般由玉雕刻,讲究的还琢有纹饰。

殷墟妇好墓中曾出土十八件玉玦,有的两面均雕蟠龙纹,有的作虺形盘卷状,头、尾衔接。玉玦是最原始的一种耳饰,到汉代,则由耳饰转为佩玉。

瑱,也是一种以玉制成的耳饰。

《诗·鄘风》曰:

“玉之瑱也。”

瑱,又称“塞耳”、“充耳”。

《传》云:

“琪,塞耳也。”

《说文》又曰:“

瑱,以玉充耳也。”

《释名》则有更为详细的解释:

“瑱,镇也,悬珠当耳旁,不使妄听,自镇重也。”

周时,后妃贵妃逢盛大典礼之日皆要头戴副,副以横笄固定,横笄两头垂衡,衡下以悬瑱,琪恰好悬挂于两耳侧,与《释名》所指相符。周代,各种礼仪制度逐渐完备,据说,后妃贵妇耳悬瑱,是为了使其不妄听妄言,郑重行事,顺从妇德。

至汉代,以珥代替了瑱。

《说文》日:

“珥,瑱也。”

《后汉书·舆服志》云:

“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簪珥,耳珰垂珠。皇后谒庙,步摇響珥。”

这里分别提到珥与耳珰,这是两种不同的饰物,前者悬系于发簪上,下垂到两耳旁,与瑱相似。珥可以随簪脱卸。《史记·外戚世家》记武帝:

“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轡珥叩头”

从这段记载中不难看出珥可随簪脱卸,但耳珰却是直接挂在耳部的饰物。

“珥”的含义,随着汉魏以后簪珥之习渐废,而转义为与珰同。

元人熊忠所撰《古今韵会举要》云:

“珥,一名耳珰。”

耳珰,《释名》释之:

“穿耳施珠,曰珰。”

戴耳珰,需事先在耳垂上穿孔,古时女孩在十岁之前,母亲在其耳垂用针尖穿透,贯一通草或丝绳,日久,则成小孔,用于戴珰。耳珰的形制大致作圆筒状,两端或一端作喇叭口,有的作成球状,长度在2至3厘米之间,中有穿孔,用于系戴。较讲究的耳珰下还垂有小铃,可以想象,女性戴上这种耳珰,一步一摇,微鸣叮玲,意趣幽雅,自有一番风情。

制作耳珰的材料,有用透明晶莹的玻璃。玻璃,古称琉璃,我国最晚在春秋战国之际,已能烧出琉璃,色泽有赤、白、黑、黄、青、绿、紫等。因其透明度高,用它制作的耳珰,也称“明珰”、“明月珰”。这种琉璃耳珰实物曾在四川忠县的蜀汉墓中出土,呈短圆柱形,细腰,长1.6厘米左右,中穿一孔,用以穿耳,深蓝色,半透明,玲珑剔透。

穿耳悬挂的耳饰,除耳珰外,还有耳环,耳坠。耳环一般由金属细丝弯成一圆环,若在圆环下连系坠饰,即为耳坠。

穿耳戴耳环耳坠之习,在古代少数民族中盛行,这在她们的随葬品中可以得到证实。如在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春秋墓中,女性墓主两耳旁均遗存几圈耳环,耳环系用铜丝作成直径5.3厘米的螺形,一端略粗,另一端较细,便于穿缀。在左耳环下还用皮条系挂一铜耳坠。在云南剑川的少数民族墓葬中,也曾发现女性尸体的耳旁有铜耳坠。墓中的铜耳坠共有三件,均用宽0.2-0.5厘米的铜片弯曲成圆形或椭圆形。同墓葬中的另一女性耳际则有一石坠,呈扁平长条形,一端穿孔,应为耳坠。

夏商周时期耳饰的起源

在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三代,战争频繁,战胜者常以战败者为奴隶。中原地区的女性看到少数民族女奴隶,戴有耳环耳坠,走起路来,随之摇荡,并伴有悦耳的啷喈声,很有一番风味,就纷纷效之。所以《古今事物考》说:

“珥,女子耳珠也,自妲已始之,以效岛夷之饰。”

妲己是商王纣的宠妃,据此说,在商时汉族女性已有戴耳环耳坠之习。女性戴耳环耳坠不仅能增添姿色,而且还能谜掩缺陷。传说东汉的貂蝉,虽有倾国之美,闭月之貌,但也有一个缺陷,即耳垂偏小,为此,她戴上对大碧玉耳环,借以弥补。

两晋乃至隋唐耳饰的衰落

女性无穿耳戴环风习,这时期的出土文物与传世绘画雕塑也基本不见女性戴耳环的实例。元明时期的文人对此多有考证。元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论道:

“或者谓晋唐间人所画仕女多不带耳环,以为古无穿耳者。然《庄子》日:‘天子之侍御,不叉撤不穿耳。则穿耳自古亦有之矣。”

明人田艺蘅经考证后,在《留青日札》中写道:

“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乃贱者之事。”

宋元明清几代,女性又盛行戴耳环耳坠。

这一时期的耳环耳坠,繁简不一。简单的是用金、银、铜丝弯成环形,繁复的则造型仿花物,有以金、银制成的,也有金镶玉、金镶珠宝的耳环耳坠。

我国古代生产金、银,可远溯到虞夏之际。古代统称金、银、铜为金,这里,黄指金,白指银,赤指铜。金、银富有光泽,且延展性好,可以碾成极薄的金箔,拉成较之头发还细的金银丝。

商代时,我们的先祖已发现了金的展性,在河北商代遗址和殷墟都曾出土过金箔,有的仅0.01毫米厚59,说明当时的加工技术高超。

在春秋战国时,错金银的工艺也很发达。错金银是将金银拉成细丝,镶嵌于器物表面。周时,发明了包金技术,在西周的卫墓中出土了包在铜矛以及矛柄和车衡两端的很薄的金片。这些技术也被用于制作女性装饰品。

在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匈奴人墓葬中,曾出土一对金耳坠,圆形的耳环下连接坠饰,坠饰上部由两头包金的绿松石构成,包金上饰花点,下连三片三角形金片,全长8.2厘米,重14.2克。在准格尔旗西沟畔匈奴墓出土的耳坠,圆环上有钮,钮下的坠饰为金丝盘成的两个圆锥体,其中一件还串有宝石。

一、南北朝时,金银耳环耳坠的制作已相当精美。

如河北定县华塔遗址出土的耳坠,上为圆环,环下是细金丝编成的圆柱,圆柱两端挂五块贴有宝石的圆形金片,中间又挂着五个小球;在圆柱的下部,还饰有六根链索,每根链索的下端各垂一个尖锤状饰物。戴上这种耳坠,随着人的走动会发出轻微声音。

二、两宋时期,北方的辽、金少数民族都盛行戴耳环耳坠。

他们的耳环耳坠式样,有以金丝编成圆形底托,内镶宝石,另连缀穿耳的金丝柄;也有上为曲柄形的弯钩用以穿耳,下以金丝编成一个长方形框架,饰有宝石雕琢的各种花样。这些形制,对明清时代的耳环耳坠影响很大。

三、明清时期,耳环耳坠已成为女性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耳环耳坠有的女性还备有多副,以配各色服装和供出入各种场面时调换使用。明人《天水冰山录》记载了查抄权贵严嵩家的财产,其中有耳环186对,耳坠89对。其造型,做成花果形的有“金宝菊花耳环”、“金摺丝杏花耳环”等;仿物的有“金摺丝珠串灯笼耳环、“金摺丝琵琶耳环”等,人物动物的有“金珠风头耳环”、“金厢珠宝童子攀莲耳环”等。在几厘米长的耳环耳坠上竟然雕琢出楼阁人物,真令人惊叹了。证之于实物,也不乏其例。

陕西西安玉祥门外元墓曾出土一对玉人耳环,以白玉雕琢,并用细金丝连接玉人背后的弯钩。北京天寿山明神宗孝端、孝靖皇后陵中曾出土金镶宝石玉兔捣药耳坠。

茄子形和葫芦形的耳环耳坠在明代墓葬中也常发现。

在明代上海名门陆氏墓中也曾出土一对金镶白玉珠葫芦耳坠。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图》中明太祖皇后、明太宗孝文皇后耳垂都戴此物。而明人《天水冰山录》则记有葫芦形耳环耳坠达30多对。

灯笼形耳环耳坠在明清时也较常见。清代文人李渔感叹道:

“时非元夕,何须耳上悬灯?若再饰以珠翠,则为福建之珠灯,丹阳之料丝灯矣!其为灯也犹可厌,况为耳上之环乎?”

李渔主张用小巧如丁香的耳环,他在《闲懵偶寄》中说:

“饰耳之环,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银一点,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

丁香,是一植物,其果实较小,呈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明清时有一种形似丁香的小耳环,俗称丁香儿。明人冯梦龙《醒世恒言》称耳环“乃女子平常日时所戴,爱轻巧的,也少不得戴对丁香儿。那极贫小户人家,没有金的银的,就是铜锡的,也要买对儿戴着”。可见,耳环耳坠已是女性常用的装饰品,贫穷人家的女子用铜锡或银的耳环耳坠,富贵之家女性则有金质和金镶玉、金镶宝石的耳环耳坠。

明代,玉雕工艺已相当发达,除御用监下设有制作玉作,制作玉器供宫室使用外,民间工匠也很多制作玉饰品的能工巧匠首推苏州,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琢玉的方法,据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述:

“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槃,以槃水盛沙,足踏圆槃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凡偻刻绝细处,难施锥刃者,以蟾酥填画而后锲之。”

这种添沙剖玉的作法,已与现在制法差不多。

明清时期,镶嵌于耳环耳坠上的宝石也极其珍贵。《天水冰山录》记镶嵌于耳环耳坠的宝石有猫睛石、红宝石、蓝宝石、水晶、大青宝石、琥珀、玛瑙等。

总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代女性戴上了各式耳环耳坠。但耳环耳坠也有不穿耳和穿耳两种。不穿耳的有悬挂式耳环、硅胶耳环、磁石耳环等多种。穿耳戴的耳环耳坠既传承了古代的形制材料和工艺方法,又有新的发展。穿耳的方法则采用耳环枪,、激光、粗针扎耳洞和电穿孔等,无痛感。现代科学技术为女性创造了更美更舒适的装饰品!

本文内容由小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