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了生死是什么意思(佛说生灭)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佛教思想的出发点:“了生死,灭苦悲”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佛教的了生死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在讲佛教宗旨以前,我首先要讲两部分内容。
第一,佛教思想出发点。大家注意,佛教的出发点是解决人生观问题的,通常用六个字总结,叫“了生死,灭苦悲。”它跟西方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大相径庭。大家知道西教,它的出发点是宇宙观。所以你打开《圣经旧约》第一篇《创世纪》,讲上帝六天创造世界。它的目光是向外的,它是建立宇宙观为起点,然后寻求人生观跟宇宙观的契合。
而佛教从人生观开始追问,大家注意,这是东方农业文明的典型思想出发点。请大家想想,我讲中国先秦时代没有人关心自然学、宇宙观问题,全关心的是人伦社会问题,它说明农业文明的压抑状态,首先使所有人面临对自己人生的诉求如何解释和展开的这个严峻问题。
因此佛教的出发点跟所有西教完全不同。因此佛陀会说这样一段话,尽管他的学说从人生观出发,最终建立了庞大的而且是逻辑体系缜密的宇宙观,但他却反复强调它的重点在于“了生死,灭苦悲”,在于落实为一种人生观。
佛陀讲过两个典故,叫“见月忽指”、“登岸舍筏”。什么意思?佛陀说,我的佛教就是那个月亮,它的终极目的就是解脱,解脱人生一切苦恶。如果你达到人生目标,你可以忽略我的佛教所有的内容和讲义,你可以忽略指着这个月亮的手指,这叫“见月忽指”。
佛陀又讲,他说我的佛教学说和修正,只不过相当于你渡河的一个皮筏子或者竹筏子。如果你已经登岸,你没有必要过了河还把筏子背在自己的背上,这叫“登岸舍筏”或者叫“登岸弃舟”。这都说明佛教的基本素质是要解决人生观的问题。
我再重复一遍“了生死,灭苦悲。”这是理解佛教学说的一个关键点。
我们下面讲“四圣谛”。我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四圣谛”,简称“四谛”。佛教学说是一个极为华贵,逻辑体系极为缜密的思想系统,它跟中国先秦时代散点式讨论问题,没有任何逻辑推导和逻辑串联关系的建学方式完全不同。因此你要登入佛教思想之堂奥,你必须首先跨过四个逻辑台阶,没有这四个逻辑台阶的铺垫,你是进不了它的正堂的。这叫“四圣谛”。
我们下面看它的第一圣谛,简称苦圣谛,也可以简称苦谛。佛教的语言讲法非常复杂,大家读现在的佛教文本,它居然是汉末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代的古文风的表达,所以佛教文献的文字很有特色,它既有外来文化重塑概念的文字华彩,又有中国中古文字本身的远期韵味。
因此我要用佛教语言讲课,会显得在今天稍微有点别扭,所以我换成今天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大白话,“苦谛”是什么?人生本身就是苦难。我这样讲根本讲不出佛家的深意,我再加一句话,一切生命都是苦难。我这样讲还不足以表达佛教的深意。我得再补充一句话,一切存在都是苦难,这叫“苦谛”。我这样讲,可能在座的大多数人一听就不会接受,觉得人生多美妙多欢乐。怎么突然这儿讲起,人生本身就是苦难。如果你觉得人生快乐,它标志着你的人生体验浅薄。
大家想想,你的人生是一个什么状态?你一生出来就面临莫名的刺激,大哭而临世。你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最终只不过是一个坟茔。你的人生中十有八九件事都不顺心。你历经所有磨难,肉体磨难,精神折磨走完一生,一切快乐都只不过是下一茬苦难的引诱剂。佛家讲“苦”讲得很深,它绝不用一般的语言一语道破天机,它不是这种表述方式,它非常逻辑化,气氛层层推进。
它讲人生叫“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前四个字表达你的肉体苦难,后四个字表达你的精神折磨。还有一个讲法,叫“生老病死,成住坏空”。这八个字有两层含义,前四个字表达肉体苦难,后四个字表达身外麻烦。就是你做任何事看以为做成了,随后你觉得你把它保持住了,但很快它就开始溃破,再接着归于大空。“成住坏空”这四个字,还表达人生以外的含义。因为我前面讲,佛教讲的“苦谛”绝不仅仅是人生,它讲人生本身就是苦难,推进一步是一切生命都是苦难。再推进一步,一切存在都是苦难。因此“成住坏空”还包括一切存在的苦灭状态。大家想想,佛教的讲法实在是太深刻了。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今天有了大信息量,我们今天知道什么叫“生命”。“生命”是由一百三十亿年前那个能量奇点,最初爆发为基本粒子,基本粒子介乎于能量和质量之间,因此被称为“量子”,因此会出现波粒二象性。它的波代表它的能量态,它的粒子态代表它的质量态。随后进入原子,进入分子,分子物质比如花岗岩,由于越原始的存在稳定度越高,因此它用不着有各种感受能力,它用不着有各种复杂的知觉能力,它更用不着有人类的理性能力。
它为什么没有?是因为它足以安然稳存。我们人类同样是跟它们一样由夸克和电子组成,可到我们已经极度弱化,从分子进入单细胞,从细胞进入有机体,从有机体进入中低层动物,最终进化成我们这个脱了毛的猴子。
我们在一路演化的过程中,生存难度越来越高,生存状态越来越弱化,我们不得不调动各种感知能力去捕捉外部的利益,由于我们过度弱化,我们不得不逃避各种损伤,于是我们的神经建构系统以趋利弊害为原则,趋利极为困难。因为你在一个竞争结构中趋利。避害也极为困难,因为文明(本文观点及思想来自东岳先生)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佛教思想的出发点:“了生死,灭苦悲”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