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质子串联成氘氘并联成系列原子的区别(质子和氘)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质子串联成氘,氘并联成系列原子,氚参与各种原子的同位素形成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质子串联成氘,氘并联成系列原子的区别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质子串联成氘,氘并联成系列原子的区别(质子和氘)

理论探索,仅供参考!

质子串联成氘

质子是宇宙物质中质量和体最小且带有磁力线回路的磁场物。

质子体是一个磁子,它与电子一样带有正负极和两极间的天然趋势力。所以质子能与其他电荷发生吸斥力作用,引起物质的无穷变化。

由于组成质子的是电荷——电子,电子在质子体内所处的空间占位是固定不变的,电子在质子体内串联起来的趋势力也是一定的,质子正负极之间的磁力线电子数量,既不会多要一个,也不会丢掉一个。所以质子通常情况下总能够保持力的平衡,因而呈现惰性,即便两个质子的磁力线相互触碰,它们也不会像两块磁铁那样相互吸引而连接成一体。故质子之间存在排斥力。

若要使得两个质子异性连接并结合在一起,那只有一种情况下才能发生。即给它施加足够大的压力,让两个质子的异性极紧密相贴在一起,导致两个质子正负极上的磁力线发生断裂,继而双方磁力线合二为一,即两个质子串联成一个磁力线回路,氘就是这样形成的。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质子与质子结合,只能是用串联方式;而不能或无法采用并联方式。

为什么两个质子只能是串联,而不能并联呢?

因为质子既小又圆,圆形意味着两个并列在一起的质子,它们的两极之间相隔距离相对远,即便给它们施加足够大的压力,两个质子的两极也不能分别完全发生磁力线重叠。即质子内层的磁力线仍然保持完好无损状态,而质子外层发生断裂的磁力线数量又小于内层,这样,两个质子之间的排斥力总是大于吸引力。因而两个质子总是无法以并联方式形成原子核。剩下来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两个质子串联成氘或以同样方式串联成氚。

氘与氘并联成系列原子

两个质子串联成氘以后,氘与氘就可以借助于它们两极间的磁力线进行并联。注意,氘与氘的结合是并联,而不是串联。由此构成某种本位元素。 比如:两个氘结合成氦4;3个氘结合成锂6;6个氘结合成碳12或8个氘结合成氧16。如此等等。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每一种原子它们都正好是氘的倍数,这就表明氘是形成原子核的主要一种原材料。形成本位原子,显然没有用到氚。

氘与氘的并联,就好比是两个人同睡一张床,一个头朝北,一个头朝南。因为它们的头与脚之间的间隔距离较近。所以,两个氘就可以利用原有的一段磁力线取捷径进行异性连接,同时抛弃双方多余下的一部分磁力线——电子。两个氘各自被抛弃的磁力线电子,它们之间的极性方向正好处于同性相斥状态(在两个氘的中间夹缝里同性相遇),此时的电子受到同性相斥力激发而以光速逃逸出原子核,从而产生光辐射。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氘由两个质子串联而成,氘外一个磁力线回路是由两个质子原有的磁力线合并而成的。所以一个氘的物理行为,就表现为一个质子、一个“中子”和对应一个核外“电子”。其中所谓的中子,其实也是一个质子。核外电子,对应的是一组核外磁力线中的一个电荷——电子。比如,在某种情况下,核外磁力线上失去一个核外电子,那么该原子就拥有了一个正电荷,在这种情况下,失去趋势力平衡的氘或氚,它们总希望从外边得到一个电子。所以,质子、氘、氚、原子或分子,它们的电荷本没有什么正负之分,只有电荷数量多少之别,正电荷和负电荷只是一种用于区别和理解一个物体上存在电荷力多寡的说辞而已。 强大的原子核核力,并非来自于一个电子电荷力的作用,而是氘或氚周围的数十条磁力线发生重叠后的共同异性相吸力作用。

原子上存在的正电荷或负电荷从本质上讲,它源于原子正负极之间的趋势力失衡。如果核外磁力线缺电子,原子电荷显正;如果超饱和,原子电荷就显负;如果显饱和,原子显电中性。也就是说:当原子核最外层中的氘或氚,它们所暴露在外部空间中约一半的磁力线上所拥有的电子数量过多而显负;过少而显正;不多不少而显饱和,也即显中性。说穿了,电荷力是趋势力被斥分后的力的系数。

氚参与各种原子形成同位素

同位素,在本位原子一定数量氘的基础上再加上不同数量的氚而形成。

比如:氧同位素为16。氧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排第八,已知氧原子核的第一层、即第一周期是氦四,氦四用了两个氘组成。那么氧除了自身第一周期的两个氘以外,在第二周期中就是用了六个氘。

氧的同位素形成情况如下:

首先把第一周期的两个氘从氧元素中理论去除。即:8个氘—2个氘=6个氘,因为氦四在除氕氢以外的所有元素里都存在,并且其两个氘的数目总是固定不变的,理论上讲,氦四对氧和其他原子形成同位素没有本质影响。 接下来再用6个氘计算出氧元素可能形成它的全部同位素。即:在氧原子的第二周期中,它的外面有6个“核外电子”,反应在原子核里面就是6个氘。

氧元素的同位素分别是:

〈1〉6个氘×2个质子=12个质子。(如果加上氦四的两个氘,即4个质子,则氧的第一个同位素就是16。)

〈2〉(5个氘×2个质子=10)+(1个氚×3个质子=3)=10+3=同位素13,即由13个质子组成。如果再加上氦四的4个质子,则合计为同位素17。 〈3〉4×2=8;2×3=6。8+6=14。14+4=同位素18。 从理论上讲,氧还能形成以下几种同位素(不知实际中能否形成):

〈4〉3×2=6;3×3=9。6+9=15,15+4=19。

〈5〉2×2=4;4×3=12。4+12=16。16+4=20。

〈6〉1×2=2;5×3=15。2+15=17。17+4=21。

〈7〉6×3=18。18+4=22。 所以,理论上讲氧原子可能形成的同位素有16、17、18、19、20、21、22共七种。 其他各种原子的同位素形成方式,以此类推。

关于元素形成的物理机制问题就说到这里,希望各位网友提出不同意见,便于进一步完善。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质子串联成氘,氘并联成系列原子,氚参与各种原子的同位素形成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