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影视

围产牛什么意思(围产牛饲养管理)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请多给围产牛一些时间和空间,限制转群次数,减少围产期应激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围产牛什么意思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围产牛什么意思(围产牛饲养管理)

有意大利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高应激奶牛的反应更多是以炎症的形式来呈现。相对于应激较低的奶牛,其在分娩后第一个月的产奶量减少(33.75kg/d vs 39.6kg/d)和繁殖性能下降(怀孕平均配种次数2.7 vs 1.7)。

因此,在围产期控制应激的程度是成功泌乳的关键。

围产前期 牧场抉择 | 日粮钙水平管理

奶牛围产期应激是牧场不可避免的糟心事儿,就是在产犊前后这三周里,奶牛面临的挑战多种多样。

而在众多挑战中,致病菌的威胁无出其右,据估计,奶牛75%的疾病发生在产后1个月内。

另一方面的严峻挑战则是泌乳阶段固有的营养障碍,为保障奶牛从干奶前期到泌乳早期的营养需求,日粮通常会经历多次变化。

其他应激来源于奶牛所处的物理环境,例如干奶牛饲养在干燥区域或放牧,在这些饲养方式中,奶牛在围产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热应激或冷应激。

当然,从干奶到泌乳,奶牛要更换几次日粮,因此也要经历几次转群,这种社会环境的频繁变动绝对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变量。转群应激可能是最难管理的,由于这些附加的群体应激因素,也加剧了围产期奶牛其他潜在应激因素的影响。

转群次数越少越好

目前关于围产期成母牛和青年牛的管理和停留时间,建议如下:

1. 从泌乳转入干奶前期(5-6周)

2. 从干奶前期转入围产期(约3周,青年围产牛通常此时转入)

3. 围产期转入产房(约24h)

4. 从产房转入初产(约3周)

5. 从初产转入高产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数据显示,在奶牛转群重组的48小时内,奶牛的采食行为和瘤胃健康都会受到多重负面影响,在采食区的竞争增加了2倍,干物质采食量(DMI)下降了10%,采食速率增加了10%,反刍次数下降了10%。

两种策略可以用来减少奶牛的转群次数。

第一种是整个干奶期只饲喂一种日粮,可以减少1次转群。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较短干奶天数(40天)、稳定的饲喂低能日粮的牧场。

第二种是采用全进全出方式,即整群整批同进同出。

明尼苏达大学进行了一项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这种方式减少了产犊前5周内每头奶牛的位移次数。更重要的结论是,产犊前最后一周的攻击竞争性低于前四周,这有益于为产犊提供比较安静的环境。不过,明尼苏达大学和德克萨斯理工大学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采用全进全出方式,社交应激的减轻并没有改善产后奶牛的健康或先天免疫功能,因此,根据目前的数据,全进全出方式的优势仍然具有争议。

转群时机很关键!

不管你现在的饲养管理策略是什么,散栏饲养的奶牛在某种程度上都要经历转群,因此适当的饲养密度和管理实施有益于其应对这些变化。

普渡大学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数据显示,避开饲喂时间,在傍晚时分转移可能是有益的。

因为采食高峰是在撒料后的两个小时内,避开饲喂时间可以尽量避免原舍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减少;而且此时也是奶牛活动最少的时候,为新进奶牛提供最大的机会去采食和寻找其他资源(躺卧空间、水、刷毛器等)。

另外,丹麦的一项研究发现,成对比单独转群的头胎牛更易适应新环境,其躺卧时间更长。更重要的是,产犊后的一星期内(除了产房)不应进行转群,如果可能,产前14-21天也避免移动。

最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阿拉胡斯大学的研究结果建议,为了避免延长产犊进程,至少在产犊前5小时将奶牛转入产房,虽然这并不能百分之百实现,但研究结果重申了要注重围产牛圈的常规巡查,以发现有分娩迹象的奶牛,这一点十分重要。

围产天数越多越好?

有两方面不同的证据提出建议:最大化奶牛产前待在围产圈内天数。

首先,产前在围产圈内饲养低于7天的奶牛,患产后瘫、胎衣不下和子宫感染的几率高于至少8-14天的奶牛,延长产前在围产圈内的饲养天数超过14天,会持续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另外,延长在围产圈内饲养天数的益处并不仅仅体现在围产期内,至少达到5天的成母牛和青年牛的产后产奶量增加,尤其是头胎泌乳牛,整个泌乳期的产奶量增加3300磅(约1485kg);至少达到9天,产奶量比头胎产奶量增加了2200磅(约990kg)。对于二胎或更高胎次的奶牛,延长产前在围产圈内的饲养天数也有同样的效果,但不太明显。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请多给围产牛一些时间和空间,限制转群次数,减少围产期应激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