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算成语吗)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一句成语被误解至今的萧何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典故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算成语吗)

汉高祖刘邦曾评价汉初三杰: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可以说军师张良、丞相萧何、大将军韩信是帮助汉高祖刘邦开创大汉朝伟业的功勋之人。

然而,民间广为流传的一条俚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使汉初丞相萧何被误解至今。

这是什么缘故呢?其实,这与一同被汉高祖刘邦评价为汉初三杰中的韩信有关。

《容斋•萧何给韩信》:

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根据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秦末汉初,韩信投奔项梁、项羽不得其志后又改投到汉中王刘邦帐下,却被轻用于是愤而逃走。丞相萧何深知韩信大才,他得知后便月下追回韩信并极力举荐给汉王刘邦,后被拜封为大将军,韩信于是帮助刘邦取得天下。刘邦取得天下后,封韩信为齐王后又被封楚王。然而其居功自傲,刘邦又担心其功高震主和谋反叛乱,收回韩信兵权,贬为“淮阴侯”。后来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诓骗诱杀韩信于未央宫之中。

乍一看,韩信的功成名就与败亡没落真的是由萧何造成的:举荐韩信,助其拜将封王封侯,何其荣耀;诱杀韩信,致其身败名裂并被诛族,何其惨烈!萧何似乎决定了韩信的一生,决定了他的成功与失败;既当了好人也同时做了坏人,貌似是始作俑者亦是帮凶一样。

萧何其实是被这一成语误解了。这个语境放在今天来理解有点狭义,有失偏颇。

韩信的成功和失败并不是由萧何决定的。

韩信的成功是他自己真才实学勤奋努力获得来的。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韩信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从他为刘邦夺取天下的功绩就可以看出:作为统帅,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有“兵仙”之称。时人评价韩信:“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

一个谙熟兵法,娴于军务,屡建战功,且有军事素养的“千里马”韩信岂是池中之物?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韩信遇到惜才识才的“伯乐”萧何,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佳话,才有了后来韩信大展拳脚展现自身才华建功立业的历史舞台。

说白了是韩信凭借自身的真才实学赢得了萧何的赏识,萧何只不过做了顺水推舟的人情而已,保荐韩信做大将军何乐而不为呢?若没有韩信自身的勤奋努力和真才实学,萧何也断然不可能成为“千里马”韩信的“伯乐”,那也不过是黄粱一梦,不切实际。所以韩信的成功是源于自身的努力的,也应验越努力的人越幸运越成功不是吗?

韩信的失败是当时历史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造成的。

历史环境因素:

西汉初期,因功封王的有七个人,韩信为楚王。这些异姓诸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是汉朝大一统的隐患,也严重破坏了中央集权。

从国家统一的观点来看,西汉初期天下已定,如果不除掉异姓王,战祸就不会消除,人们就不可能休养生息。所以对刘邦来说,韩信的存在就是时刻存在的威胁。但刘邦在采用陈平之计抓住韩信后,只是将他贬为淮阴侯,失去了封国和兵权后的韩信威胁很小,刘邦也并没有立即杀掉韩信的意思。

自身因素:

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功高震主却不知功成身退;有将帅之才却无政治头脑。

汉高祖十年,吕后趁着刘邦出兵讨伐陈豨的机会,遂以韩信谋反之名,和萧何设下圈套把他诱骗进未央宫,绑到钟室偷偷斩首。

韩信失败的原因,正好应验了那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正因为韩信所处的时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王朝,才有了他荣辱与共悲剧式的人生。

萧何作为西汉王朝初期的统治阶级一部分,他的一切利益与大汉帝国是一体的,是为统治阶级服的。他虽然参与了吕后诱杀韩信的工作,但那是政治需要。说白了,那是汉高祖要杀韩信,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已,与萧何是否决定韩信失败没有一点关系。实际上韩信被杀要归于封建王朝大一统思想,统治阶级为维护国家统一、诛杀异姓王必须所采取的措施。而韩信不知政治的残酷,不懂得功成身退,才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可悲可叹。

这样看来,不能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简单认为一件事的真相,换个角度看待历史上的人物或许会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角:韩信也成了最好的教材案例,而萧何也不是那个被误解的萧何了!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一句成语被误解至今的萧何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