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是雨的诗句(第三个字是雨的七言诗句)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中国古诗七百首 · 写雨第三好的诗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第三个是雨的诗句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猛虎行
【明】高启
阴风吹林乌鹊悲,猛虎欲出人先知。目光炯炯当路坐,将军一见弧矢堕。几家插棘高作门,未到日没收猪豚。猛虎虽猛犹可喜,横行只在深山里。
【注释与解读】
高启(1336-1373年):字季迪,号槎轩,元末明初苏州人。
洪武元年,高启应召入朝。此时高启年方三十三,踌躇满志,写下了《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但两年后他却坚决辞官。朱元璋多疑好杀,官员朝不保夕。朱元璋没有文化,虽然做了皇帝,但在读书人面前却一直找不到自信的感觉。这种自卑感也成为他滥杀文人的动机。高启嗅到了危险。应该说高启很明智,但他终究年轻,不够老到,最终也没能逃过一劫。“龙盘虎踞”未必是高启写的,高启应该不至于犯这种低级错误,但如果是栽赃陷害,那就另当别论了。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明】高启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注释与解读】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雨花台:在南京市南聚宝山上。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此讲经,落花如雨,故名。这里地势高,可俯瞰长江,远眺钟山。
东:朝东,作动词。
钟山:即紫金山。
破巨浪乘长风:南朝宗悫(què)小时候言志向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里形容只有钟山的走向是由东向西,好像欲与江流抗衡。
瘗(yì):埋藏。相传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黄金以镇压天子气,故名金陵。佳气:山川灵秀的美好气象。葱葱:茂盛貌。王:wàng,指金陵至今仍显露出帝王气象,因朱元璋定都于此。
城南台:即雨花台。
坐觉:自然而觉。
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以形势险要著称。
黄旗入洛:三国时吴王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的气象,于是就率家人宫女西上洛阳以顺天命。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公元280年,晋伐吴,孙皓降。此处说“黄旗入洛”其实是吴被晋灭的先兆,所以说“竟何祥”。
铁锁横江未为固:三国时吴军为阻止晋兵进攻,曾在长江上设置铁锥铁锁,均被晋兵所破。《史记·吴起传》:魏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萧萧:冷落,凄清。
英雄:指六朝的开国君主。务:致力于,从事。
圣人:指明太祖朱元璋。起南国:朱元璋是安徽省凤阳县人。
事:从事,施行。休息:指明初恢复生产,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
中国古代历史在改朝换代的同时,还伴随着一个著名的规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果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那运行机理是什么呢?相对而言,“合久必分”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总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分久必合”是需要强大凝聚力的,这股力量又来自于哪里呢?
这里的“合”指的是大一统。真正的大一统,应该从秦始皇算起。秦并六国之后,开始实施书同文和郡县制,由此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但直至汉武帝、董仲舒独尊儒术,大一统的主要基础才算真正被完善和巩固了。有必要指出的是,郡县制也产生了文化内涵,不能只看作是行政区域划分。分久必合的内在动力正是来自书同文、郡县制、儒家文化这三大基础。而诸如政治、经济、民族、军事、地理等因素,则属于外力、辅助因素。良好的外力,可以促进“分久必合”,而恶劣的外力,就是“合久必分”的推手。
令人惊讶的是,在中国封建历史里,无论是分久必合的过程,还是合久必分的过程,书同文、郡县制、儒家文化这三大因素构成的大一统基础,虽然也经历过不少破坏,但一直都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动摇。
恒定的东西,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被轻视的。
江上雨 五律
【明】高启
冥冥众树昏,浩浩一江浑。
急有回风韵,轻无入雾痕。
鸟啼丛竹岭,人卧落花村。
门巷春泥滑,谁来共酒尊?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中国古诗七百首 · 写雨第三好的诗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