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执念放下也是缘(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庄子:“我”是一切执念的根源,放下即是超脱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一切都是执念,放下也是缘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庄子:忘记“我”的存在,才有超然外物的通达。
01
《道德经》中,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得宠和受辱,都会让人感到担惊受怕,把祸患看得和自身的生命一样重要。
人是情感动物,对于外在的荣辱得失都有情感的体验,并且十分明显,生命中的每一次重逢与别离,得到和失去,对于自身来说都会产生重大的冲击。
得到的时候是喜悦的,失去的时候是痛苦的,这种情绪是人的情感本性,但是也正是这一个本性,给我们带来了巨大折磨。
当我们面对命运不公平对待的时候,就会产生非常沮丧的负面情绪。
对于人生来说,事情本身对于我们的伤害是有限度的,但是情绪对于我们的伤害却是无限制的。当一个人拿着人生的负面情绪不断的折磨自己时,这样的人生才是痛苦和消极。
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在于太过于的重视自我,所以才造成这一切的烦恼和束缚。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在潜意识中都会把自己当作这个世界的主角,在这无形之中,就会过度放大自我的主观感知。
在生活中,我们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我”,我们总把自己看得太重,执着于追求“我”或者我所有的,而不理解真正无我的境界。
如果用一种“无我”的状态来修养自己,才能抛开自己主观意识所产生的烦恼,放下自我也就放下了执念,那些烦恼也就自动消散了。
如果总把自己放在这个世界的中心,那么世界的外物得失变化,都是自己永远过不去的坎。
《菜根谭》说: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俗世之中的人都因为把“我”字看得太重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执念和苦恼。古人云:如果不再知道我的存在,又怎么知道东西是否贵重。又说:如果知道自身并不是属于自己所有的,那么烦恼又怎么能侵害我呢?这一句话真的是精髓。
当你把“我”字看得太重时,万物的得失也就成了执念,最后产生的也就是烦恼,因为有执念,所以有了诸多痛苦,而真正逍遥的境界是无我,无我才会放下自我,放下执念。
02
所以庄子说: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
将死生、存亡、通达、富贵、毁誉、饥渴、寒暑,这是事物的变化和天命的运行,就像昼夜在人的眼前交替一样,人的智慧不能窥探到他们的起始。所以变化和运行也不能够扰乱内心的和顺,不可能进入心灵的深处,可使心灵保持和顺通畅,这也是心灵顺应外物而产生的和谐感应,这也叫做天性完美。
超然于万物,才有真正的忘我,这便是一种通达。
陶渊明忘记了自我,所以在南山之下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美诗篇。
李白放下了自我,所以在大殿之上,可以请杨国忠给自己磨墨,让高丽士给自己脱鞋,并且一纸诏书吓得番使魂飞魄散,为朝廷解决一大问题。
苏轼放下了自我,所以才在“超然台”上,写下了《水调歌头》这样流传千古的佳句。
当你能够放下自我的时候,人生呈现的才是另一种不同的境界,外在的宠辱得失对自己都不会产生影响,又何惧那些琐碎的执念和纷扰。
人生的境界是在于放下,懂得放下自我,才有一种真正的超脱和坦然。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庄子:“我”是一切执念的根源,放下即是超脱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