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的意思(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误读千年,贺知章《回乡偶书》说的是这个意思!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的意思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 | — — | | — △
少小离家老大回,
— — — | | — — △
乡音无改鬓毛衰。
— — — |!— !
儿童相见不相识,
| | !— — | — △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 为平声, | 为仄声, !为入声,也属于仄声,△为平声韵脚。本诗押灰韵,衰读 cui 崔)
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是贺知章于天宝三年(744年)辞官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时所作。
此时他已近86岁了,距他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自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是说诗作出于偶然吗?
还是别有一番“偶”遇?
第三句中的“儿童”都认为是少年儿童,
小孩子见了他不认识就笑着问他:客人您是从哪里来啊?
但这就是贺知章的本意吗?
这也显得贺知章的“偶书”太平淡太没味道了。
其实,这两个字里大有深意!
我们先看儿、童两个字。
《说文解篆》中册第586页:兒,简化字写作“儿”。
“兒”字上面“臼”象小儿未合并的囟门(一说为母亲生育之门),下面的“儿”是人。
“儿”本来是“人”的异体字。“儿”和“人”都是人侧面躬身的象形。
“兒”字的演变过程。
《说文解篆》中册第784页:童,从䇂,重省声。䇂为罪。
童本义为僮,意思是有罪的男女罚为奴隶,男奴为童(僮),女奴为妾。
后来,另造形声字的“僮”表达僮仆之义,童则专用于儿童之义。
童字的演变过程。
儿童二字连用,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少年儿童之义。
但是,贺知章在这首诗里却隐藏了一个情景,
竟然被我们误解了千年!
贺知章青年时离开家乡,到了“鬓毛衰”——年老白发之时,退休后要“落叶归根”——首联:少小离家老大回。
他在首都长安做官,无论到哪里,仍操着一口家乡话——颔联:乡音无改鬓毛衰。
阔别家乡多年,终于可以告老还乡。
回到村子里时,忽然遇到自己儿时的玩伴了!
贺知章大喜过望!
“儿童”此时指的是:儿时的童伴。
贺知章已经认出了对方,但对方却没有认出他来!
而且,这位同样鬓毛萧疏、容颜衰老的儿时童伴——竟然——还很客气地微笑着问他:客人您是从哪个地方来的啊?
颈联:儿童相见不相识。
尾联: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一戏剧化的场景一下子触动了贺知章内心无限感慨的“偶书”。
老伙计啊!我都认出你了,可你竟然没认出我来!
如此诗意纵横!
何等耐人寻味!
这一场景我们一直认为是少年儿童(少年儿童当然不认识他了),而不是儿时童伴!
误读此诗已千年!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咏柳》《回乡偶书》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他也是“酒中八仙”之一,杜甫《饮中八仙》第一人就是写他(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水井底眠)。
贺知章还工书法,尤以草书见长,草书《孝经》是其代表作。拙著《中华汉文字美学》和《中国汉字美学简史》均有收录。
他的《回乡偶书》其实还有第二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离别家乡岁月多”与“少小离家老大回”相应。一切感慨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
“近来人事半消磨”包含了许多触动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诗人“物是人非”的感触涌上了心头,“不改”反衬“半消磨”,“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转到写景兼议论的反衬,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到了诗的意境。
这2首《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告老还乡后的佳作。
也就是在当年,他走完了人生的第86个年头,与世长辞,留给后人无限感慨。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误读千年,贺知章《回乡偶书》说的是这个意思!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