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道德经》第十四章道中之妙的解释(道德经第十四章妙解)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标准版《道德经》第十四章 道中之妙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标准版《道德经》第十四章 道中之妙的解释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看不到她(道),叫作“咦”;听不到她,叫作“唏”;
抟(tuán)之不得,名曰微。
摸不到她,叫作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hún)而为一。
这无色、无声、细微之物,不要太过追问,我们就模糊的称之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
她的上面不明亮,她的下面也不昏暗,
绳(mǐn)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她连绵不断难于言表,还是把她当作无物吧。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这种无形状的状态、无实物的景象,就是闪闪烁烁的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迎面而去看不见头,后面追随看不到尾。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掌握上古"道"的演变,以驾驭今天所有事物的来龙去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能知道上古“道"的起始状态,慢慢的就能了解“道”的轮廓。
注释:
列子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
当我反复回味第4、14、21、25、42章不知何意的时候,找到了《列子天瑞》中的相关内容,他说如果有形生于无形那么天地从何而来呢,所以要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而混沦的过程。据说,列子所言均来自黄帝遗存。于是乎第4章对应了太始阶段,本章为太初气之始阶段。
由此可以看出,大道学说是我们的古人对宇宙起源的探索和认识,可以媲美于大爆炸理论及当代宇宙起源的各种学说。据传说和个人的推测,易就是太阳和太阴的合体字,太易是指最早有了太阳和月亮(太阴),这两个阴阳像夫妻一样交合,就产生了气,这个气古代用繁体炁,也叫先天一炁。有说星星就是月亮生下的孩子,就是气。还有说太阳生阴气,太阴生阳气的。这些气是听之不闻、视之不见、抟之不得,而且开始是不动的。随着气的增多,静极生动,这些气就动了起来,迎之不见首,随之不见尾,绵绵不断,弥漫在整个宇宙……
夷和希这里就作象声词“咦”和"唏"吧。
抟,把东西捏压成团。
诘,盘问的意思。有人喜欢刨根问底,你不说有太易吗,他就会问太易怎么来的。老子就说这些就不要再问了,我也不知道“道"是怎么来的。而且他还说知不知,尚矣。这相比于什么都知道的人,实在是强多了。
绳绳是形容词,意为连绵不断。
纪:象形虫丝。蚕吐丝成茧,束缚自己,可解作约束、纪律或规范,本文解作轮廓。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标准版《道德经》第十四章 道中之妙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