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颉利可汗怎么读(颉利可汗是突厥人吗)
导语:从伙伴到对手,再到阶下囚,当突厥颉利可汗遇到李渊、李世民父子
唐高祖李渊与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三十多年,是唐王朝由乱而治,从建立到发展壮大的关键历史时期。从父子二人对外政策的不同就可以看出它的发展轨迹。
战争不能带来和平,却是促成和平的一种必要手段。从唐初的战争来看,唐高祖唐太宗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
李渊建唐,百废待兴,为平复隋末以来战乱频仍的战争创痍,李渊不得不韬光养晦隐忍不发,努力积蓄国力创造和平外部空间。唐朝建立之后,地方割据势力不断起兵反对新建立的政权。直至武德八年国内的统一战争基本完成。对内统一战争没有完成之前,唐王朝不能四面树敌,因此“追革前弊”,主动结束隋末以来与周边政权的战争状态,转而采用睦邻友好、息事宁人的政策。隋的灭亡,最重要的原因是隋炀帝耗费国力远征高丽,民不聊生所致。趁乱代隋的王朝建立者,李渊自然深知保存国力使民心归附的重要性。恰好吐谷浑、高句丽、契丹、靺鞨等国纷纷派遣使臣来华示好,李渊当即顺水推舟实施怀柔之策以休养国力。
李渊起兵反隋之初,曾引突厥为强援,甚至甘心称臣只是权宜之计,随着隋王朝的覆亡,如何处理好对突厥关系成了非常考验李渊政治智商的大问题。
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原王朝,显然不符合突厥的国家利益。所以,在李渊起兵反隋之初,突厥出人出马,鼎力相助,一旦李渊建立了唐王朝,双方反目成仇也是情理之事。突厥可汗趁唐王朝忙于内部的统一战争,无暇分身之际,不是扶持傀儡与李唐政权为敌,就是主动侵扰阻挠唐王朝的统一。由于统一战争仍在继续,政权尚未稳固,唐高祖对曾经的盟友突厥的屡屡来犯只好隐忍(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但他明白,和平不能建立在突厥人的良心发现上,必须作好战争升级的准备。据《旧唐书》记载,武德三年高祖“遣皇太子镇蒲州,以备突厥 ”,“武德六年,秋七月,突厥颉利寇朔州,遣皇太子及秦王屯并州以备之”;“七年,八月戊辰,突厥寇并州,京师戒严。壬午,突厥退。乙未,京师解严”;“八年,突厥寇定州,命皇太子往幽州,秦王往并州,以备突厥”、“九年春正月丙寅,命州县修城隍,备突厥。”……
突厥连年入寇,以至于高祖听信进谏,认为突厥人是觊觎京师长安的人口财帛,甚至开始考虑烧毁长安另谋都城。众臣不敢反对,在李世民的竭力阻止之下这才作罢。逼得李渊动念迁都,可见突厥对唐王朝的威胁有多么大。
武德八年之后,随着国内统一战争的完成,国力恢复后的李渊对外政策开始调整。对于主动向唐朝称臣的外邦,唐高祖“允合机宜”,“就申和睦”,加以册封使其成为唐朝的蕃附。对深入内地的突厥予以迎头痛击,或者啖以玉帛使之唯利是图,促其腐化,为之后武力征服奠定基础。
至武德末,唐王朝完成了统一,李渊对突厥的态度开始强硬,只是还未等他有所动作,玄武门事变爆发,李渊退位让贤,淡出了政治权力中心。
李世民比他的父亲理想更加远大,继位之初,就为自己制定了“功高德厚 ”、“四夷来慕 ”、“五谷丰登”的一代名君标准。经过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唐王朝变得逐渐强盛,面对“突厥侵扰,州县骚然”,自然不会无动于衷。
突厥被李世民视为劲敌,平定突厥自然成了他继位后发动的第一场大规模对外战争。
贞观四年,趁突厥国内天灾内讧的良机,李世民派遣李靖出兵讨伐,“大破之,遂灭其国”。
李靖平定突厥,唐王朝一洗前朝之耻,李世民笑逐颜开。
贞观四年三月,突厥颉利可汗被送至京师。担心他不会真心臣服,李世民恩威并施,并没有简单的将颉利可汗一杀了之,而是将颉利的家属放还,并于长安城中设馆给他居住。
对降虏的宽容,展示了李世民作为天朝君主的宽厚仁心。
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大概讲的就是李渊李世民父子与突厥间的恩怨情仇了。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萱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