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临清猴赶不上一个聊城慢牵牛(临清的猴聊城的牛顺口溜)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临清猴”与“聊城慢纤牛”还有“冠县拾粪小老头”……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十个临清猴赶不上一个聊城慢牵牛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三个临清猴,赶不上一个聊城慢纤牛;三个慢纤牛,赶不上一个高唐猛回头。”
“三个临清猴,赶不上一个聊城慢纤牛;三个慢纤牛,赶不上茌平一个‘不’。”
“三个临清猴,赶不上一个聊城慢纤牛;三个慢纤牛,赶不上一个冠县拾粪小老头。”
在聊城,这些坊间俚语,流传较广,耳熟能详。它们在传播方面跳跃着的生命力,主要根源于民间绰号对“借代”这种修辞方法的天然使用——以特征代全部,灵动可感,易于识记。由于接受度高,口耳相传过程中还会有一些“变式”:
比如,有些版本中,“三”成了“十”。因为古语常把“三、六、九、十、十二、百、千、万”等当做虚数,用以极言其多;所以等于是同义。
再比如,虽然比较少见,但还是有些版本会把最后面的县换成“东阿”、“莘县”,但并未引起意义上的实质性变化。
对于前两者所代表的地方性格,目前已经有了比较可信的解释:“临清猴”、“慢牵(纤)牛”两个本土符号,与运河漕运密切相关。通常人们使用“临清猴“或“聊城慢纤牛”时,只是用来形容临清人的精明和聊城人不温不火的慢性子,虽然以猴或牛来作形容,却毫无贬意。及至长大以后,知道了京杭大运河,了解了聊城与临清的历史,才发现“临清猴“与“聊城慢纤牛”的来历与京杭大运河紧密相关。
京杭大运河与卫河交汇于临清市区的南部,明代永和十五年(公元1417年)开凿会通河南支所挖泥土堆积于此,形成了山的雏形。在以后几百年的时间里,每年清淤一次,三年一大疏,清出的泥土,不断堆积在土山之上,便形成了一条蜿蜒起伏千余米的高大土岭,当地人称之为龙山。山上遍植椿榆杨柳,花木松柏,活野平畴,草木葱郁,为临清当时十六景之一,名曰“土山晚眺”。登临山顶,不仅使人西望卫河自南而来,与大运河交汇北去的胜景,更会使人心胸大开,豪气顿生,极目千里的豁达之情油然而生。
登高可以望远。临清人便常常在龙山之顶,翘首期盼着自己货船的到来。因为满载货物的重船吃水深,要靠人在岸上拉纤助船行驶,所以船速很慢。当你远远地望见了来船的影子,也要一二个时辰的时间才能靠岸。等的心焦的人,一待来船靠岸,便会大声嚷道:“聊城拉纤的人怎么慢的跟牛一样!”船上的人看到临清接货的人在龙山上心急如焚、坐立不安的样子,像极了猴子,觉得好笑,便张口应道:“聊城慢纤牛也比不上临清猴啊!”
从那以后,“临清猴”与“聊城慢纤牛”的名字,便在运河两岸传开了。
那么,“猛回头”、“不”、“小老头”等,又代表什么?
由于它们确属坊间俚语,“知名度”又弱于前两者,加之一无考据,二难言传;所以享受的一直是被大家心领神会却无人深究的“待遇”。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临清猴”与“聊城慢纤牛”还有“冠县拾粪小老头”……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