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峄山钟石篆刻之谜是什么(峄山钟石篆刻之谜是谁写的)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峄山钟石篆刻之谜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峄山钟石篆刻之谜是什么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峄山钟石篆刻之谜是什么(峄山钟石篆刻之谜是谁写的)

盘龙洞中的钟石篆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后,东山——峄山,便和泰山一道,跻身华夏名山之列。

明代学者钟惺在《岱记》中说:“碑者,山川之眼也。”峄山之所以名重天下,除了其石奇洞幽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像其他名山一样,拥有众多古碑名刻,诸如秦峄山碑、北朝摩崖刻经等,早已闻名海内。除此之外,它还有不少重要碑刻不为世人熟知,需要后人继续探幽解疑。钟石篆刻,即是其一。

钟石篆刻,位于峄山东道上的著名景点——盘龙洞中。进洞5米左右,往西拐,钻过两个小洞口,眼前突现一块钟形巨石,吊悬在3块巨石间,它就是钟石,也叫石钟。清人陈云琴赞之云:“惊人第一是盘龙,三石夹悬一石钟。一把放松松不得,化工也是不从容。”

钟石东面刻有大篆文,字体古朴难识,长期无人能识。1949年后,有关人员寄拓片请教郭沫若先生,惜无回音。直到1986年,当代金石书画大家朱复戡先生,到峄山参加笔会,期间对刻文进行了首次公开释读。文曰:“象天我钟,实虚以匹永。鼎何识不鸣?哺尔无圣风。”从《孟子故里——邹城》一书的记载看,朱先生后来对释文又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铭文为:“象刀居我甬,乐虚以匹永。鼎各诵不鸣,尔无圣风。”文中个别之处,或仍待斟酌,最后一句似缺少一字,但从整体上看,本次释读更为合理。作者用短短20余字,便写出了钟石之奇,峄山之圣,读罢,让人感到意蕴无穷。

两次释文,尽管略有出入,但对作者题名的解读,并无二致,即“洛人李士登”。至于李士登的生平事迹,长期无人考证。

据《岱志》、《李士登墓志》等文献可知,李士登,字联之,洛阳人,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擅文工书,名重一时,事见《明史》。李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前后,曾先后在今聊城任东昌府知府,兖东道兵备副使、分守参政,有冶名。李好道,喜游历。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他曾登上泰山,并留下16字刻文:“登岱颠兮,色光莫纪。想太初兮,山生之始。”时人钟惺称赞其文:“高深简远,似汉人诗。”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李离开山东,升任广西参政。不过,从万历十八年(1590年)于慎行《游峄山记》中“钟有篆文,不敢读也”的记载看,李氏之文,似乎并不书于山东任上,而应写于万历八年(1580年)至十八年(1590年)间。关于此次峄山之行,其他文献尚未见著录。抑或在李上任山东之前,钟石上另有他人篆刻,只不过后来岁久湮灭,已不得而知。

大篆,又称籀文。史传周宣王时,太史籀变古文作大篆,由此即通行于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变大篆为小篆,并将之颁行全国。至此以后,除个别书者书写大篆外,鲜有人用及,逐渐湮灭于历史长河中。迨至明代中后期,受复古思想影响,文化界兴起使用古体字的热潮,“作者专尚古文,书必篆隶”(王锜《寓圃杂记》),其中不乏使用大篆者。《明史·林俊传》:“达,正德九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工篆籀,能古文。”由于大篆已停用千余年,明代的籀文已成无源之水,再加上书者“不明六书”,写起来难免“自我作古,纰缪百出”(刘毓庆《“前后七子”的诗文复古与明代文化复古思潮》)。峄山钟石篆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人敢于识读;即使到了后来,博文强志如朱复戡先生者,释之亦颇费周折,原因当在于此。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峄山钟石篆刻之谜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