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适合做弓吗(竹子做的弓能射多远)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竹子真的不能做弓箭吗?看看古代科学巨著《天工开物》怎么说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竹子适合做弓吗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的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是明朝末期的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明朝末期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其中第十五卷佳兵共介绍了七种兵器的制造技术,首当其冲介绍的就是弓箭。
现在网上普遍有一种观点认为竹子是不适合制作弓箭的,因为竹子的强度偏软,弹性不够,而比较适合做弓的材料是紫衫木、拓木、桑木、橘木、荆木之类的木料,甚至是橡木、柳木等,就是没有竹。也有一些观点认为竹子可以做弓,但弓身强度不行,射不远,所以古代很少装备竹弓等,这是真的吗?我们来看看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怎么说。《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即明朝崇祯十年丁丑,这时的中国已经处于中国历史的中晚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各种手工技术均已趋于成熟,特别是冷兵器技术更是基本达到顶峰,社会上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弓箭制作技术代表了中国古代较高水准的弓箭制作技术。
《天工开物·佳兵·弧矢》开篇就是“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桑枝木为两梢。弛则竹为内体,角护其外;张则角向内而竹居外。竹一条而角两接。”通观整篇,就弓的本体与骨干而言,《佳兵·弧矢》就没有提到除了竹以外的其他任何材质,只是在第一句话中提了一下东北无竹,用柔木替代而已。可见,在明朝末期,弓的定制,就是竹子而无其他。
《天工开物·佳兵·弧矢》中记载的制弓为反曲复合弓,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先削竹一片,中腰略小,两端稍大,约两尺左右。书中特别交代,砍竹子必须在秋天,春、夏季砍的竹子容易朽坏虫蛀。竹片的两头接上桑木,桑木与竹片互相穿插接榫,桑木两头末端刻上缺口,使弓弦能够套紧。然后,将牛角粘在竹片和桑木上,未安紧弓弦时,竹在弧的内侧,牛角在外侧,安上弦以后变成角在弧内,竹在弧外,故名“反曲”。除了粘上牛角以外,还要粘上牛筋加固弓身,辅护弓的主干,这是中原地区制弓的特别之处,北方草原上是直接用这个牛筋做弓弦的。这个牛筋是杀牛以后从牛脊骨中取出来的,重约三十两,取出后晒干,再水浸,撕成苎麻丝那样的纤维就可以粘在弓身上。一般来讲,粘贴用的牛角是水牛角,因为比较长且好用,广东一带有时也用半透明的黄牛角,北方少数民族没有长牛角,则用四段羊角相接扎紧代替。由于是复合弓,弓身用到了不同材料,需要用胶粘起来,所以胶就特别重要。这个粘弓身的胶是用浙江沿海的大黄鱼的鱼鳔,运到安徽宁国县煮炼而成的,胶干了以后比铜、铁还坚固。北方少数民族也是拿海鱼的鱼鳔制胶,只不过不是大黄鱼,但鱼胶的强度也很好。书中特别强调,胶是关键所在,胶不行就做不出良弓。
大黄鱼鱼鳔胶
虽然用的是竹子,但这样做出来的弓,强度也是很好的,上等力气的人能挽弓一百二十斤,而所需的角和竹片削好后才约重七两;中等力气的挽弓八九十斤,材料相应减少十分之一、二;下等力气的挽弓六十斤左右,材料减少十分之二、三。其实,用竹子这种材料,超过一百二十斤的弓也能做,但是能拉开这样硬弓的人不多,个别能拉开的被称为“虎力”。制作弓身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包桦树皮,书中记载桦树在华北的遵化最多,西北最多的是甘肃临洮,南方其实也有种植。弓身用桦树皮作保护层,手握起来就会比较软绵舒适,所以制弓一定要用桦树皮。
桦树皮
因为《天工开物·佳兵·弧矢》开篇有“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的话语,而北方少数民族颇多神射手,这可能是造成了竹子不适合制弓的认识误区。其实,据《天工开物》的记述,造成北方神射多,中原神射少的奥妙之处并不在于“弓”,而是在于“箭”,也就是“箭”的材质不同造成了射箭是准或不准,下次我们来聊聊“箭”的制造。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竹子真的不能做弓箭吗?看看古代科学巨著《天工开物》怎么说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