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穷酸气(为什么文人都穷)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文人的穷酸与风骨(中):文人为什么会被冠以穷酸的形象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文人的穷酸气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书接上文——
03
文人为啥常穷酸
不知何时起,对于文人书生的称呼前面习惯性的加上一个定语:穷酸文人或穷酸书生。很多歇后语更是诙谐幽默的为文人书生的脸上画上了标签,不信你看这几句:书生拿扫帚——斯文扫地;秀才家失火——酸气冲天;捧着书要饭——穷秀才一个;孔夫子搬家——只剩书(输)啦……
似乎贫穷和寒酸就应该是读书人的样子,忽然之间,我感觉背后发凉,脑袋发蒙。难道我们从小到大发奋读书就是为了将来能够“穷酸”吗(当然,不是所有文人都穷酸)。也许,你会说,读书考学后你可以下海经商、入朝为官呀,不一定非要当个又穷又酸的书生呀。可是,问题在于毕竟很多人没有机缘从商为政,并且,像我这样的认为做个书生也是很好的选择,那该如何?那就该穷酸?
我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造成了文人书生就应该是穷酸的呢?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文人书生自己出了问题?
问题之一:思想迂腐,固执守旧
我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为何文人还饿肚。书中是有黄金屋,至今为止,我也不怀疑这句名言真理。但,那只是书上的黄金屋,只能作为精神的慰藉,不能成为口中的馒头。文人必须把书上的黄金通过思想的打磨,手中的笔墨,变成一个个被众人认可的耳环、手镯、戒指等有有形有价值的东西,才不会出现“眼前经书堆如山,身上没有半文钱”的囧态。
可是,文人都有一个臭毛病,总是认为原汁原味的才是好的,没有必要把“之乎者也”翻译成“呼呼哈嘿”。更没有必要把圣人的思想来迎合现代人的认知逻辑。总认为,如此一来就是对古文的不尊、对先贤的不敬。岂不知,这是一种迂腐的表现。书上的知识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才能产生更大价值,经典的古籍只有经过大众赏析才能带来更多美感,圣人的思想只有被大众理解才能更好的传承。
文人应该具有对文化传承“承前启后”的使命。当然我们不能一味的去迎合现代人的口味,更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曲解古文和圣贤。我们需要保留文化名著的思想,更要维护古圣先贤的形象。但是,同时要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其中的内涵,从而启迪更多的当代人。
问题之二:文人不文,表华里虚
当代文人的群体,也有很多“滥竽充数”的人,“附庸风雅”的人,“以次充好”的人。动不动就宣称自己是哪位历史文化名人的后代;张口就说自己精通儒释道,能识天地人;头衔挂满了某某某中国文化大师等。不得不承认,现在真是一个盛产大师的快餐时代,诞生一个大师比拍一个凉拌黄瓜都要快。因此,很多文人没有什么建树,但却到处去咋咋呼呼。
文人既然学不精深,文不精湛,当然无法获得别人的认可,你不给世人带来文人的真正价值,还想让别人给你点赞,那世人只能继续给你贴上“穷酸”的标签。还好,我不是大师,我只是一介书生而已。
问题之三:迎合世俗,丢了风骨
现在的很多文人,不像文人,文人应该有文人的样子,不能只装面子,丢了里子。尽管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免不了要走上一段孤独的路程,但是,绝对不能被外在的不当诱惑给打败,不能为了几斗米而没有底线的丢弃真理去迎合世俗。文人就要具有坚定不移的风骨,文人就要具有清晰鲜明的信仰,文人就要永远忠诚于天道真理。
文人虽然没有上马保卫疆土的本领,但是一定要有提笔书写正气的担当。文人的作品、文人的作风、文人的作为,都是世人心中的一条线,一条串起正能量、彰显价值观的线。这条线无论何时何地不能偏、不能断、不能模糊不清。文人就要摒弃低俗、媚俗、庸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有底气、有骨气、有正气的人。文化自信的前提就是文人要有自信,文人有自信的前提是对自己的行为要有自信。
作者说明:《文人的穷酸与风骨》共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将会及时给各位同道好友推出。下一篇:《文人的穷酸与风骨(下):活出文人该有的样子》,稍后推出。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文人的穷酸与风骨(中):文人为什么会被冠以穷酸的形象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