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时尚

冲动是多巴胺的作用吗(多巴胺分泌旺盛的冲动)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冲动行为的神经基础 |多巴胺和风险选择行为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冲动是多巴胺的作用吗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冲动是多巴胺的作用吗(多巴胺分泌旺盛的冲动)

上接:冲动行为背后的脑科学 | 风险选择行为(一)。

多巴胺是动机的源泉,而强动机也是冲动冒险行为的一个原因。因此,多巴胺肯定也在风险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多巴胺受体分好几类,例如,D1受体,D2受体等,每一种受体在脑内,在神经元上的分布也不一样。因此,它们的功能也必定不一样。

我们先来了解下常见的多巴胺受体类型。

多巴胺受体类型

根据结构、药理和信号传导等特点,多巴胺受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D1受体家族,以D1受体为代表,包括D1和D5多巴胺受体。另一类为D2受体家族,以D2受体为代表,包括D2,D3,D4受体家族。

多巴胺受体不是离子型受体,而是G蛋白偶联受体。D1受体和Gaolf 或者 Gas蛋白偶联,而D2受体偶联Gai/o蛋白。多巴胺受体跟多巴胺结合后,通过偶联的G蛋白,启动下游的信号通路。

多巴胺受体复杂的下游通路

D1受体更多的时候位于突触后,它被激活后,其最终效果通常是增加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放电。

而D2受体既分布于突触后,也经常分布于突触前,作为自受体(autoreceptor)存在。之所以叫自受体,是因为突触前膜释放多巴胺后,多巴胺会返回来,作用于它的产生地——突触前。而作用位点就是多巴胺D2受体。

D2受体激活后,通常会抑制突触前或突触后神经元。当多巴胺神经元突触前存在D2受体时,D2受体会产生一种负反馈效应,即多巴胺释放越多,突触前的多巴胺神经元会受到越强的抑制,抑制多巴胺的释放。

多巴胺受体的脑区分布

多巴胺主要产生于中脑多巴胺区域:黑质致密部(SNc),腹侧被盖区(VTA,ventral tegmental area)。这些核团内的多巴胺神经元会伸出很长的轴突,分散地将多巴胺投射至大脑广泛的区域。

纹状体是多巴胺受体最最富集的脑区。背侧纹状体接受腹外侧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投射(ventrolateral SNc),而腹侧纹状体接受腹侧被盖区VTA和背侧SNc的多巴胺神经元投射。此外,VTA多巴胺神经元还投射至前额叶、杏仁核和下丘脑等。

大脑多巴胺通路

接下来主要关注伏隔核内多巴胺受体,在风险选择行为中的作用。需要了解的是,伏隔核是腹侧纹状体的一部分,其内的多巴胺来自于中脑腹侧被盖区(VTA)。

多巴胺受体在风险选择中的作用

不同多巴胺受体和风险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风险选择行为实验

我们知道,多巴胺在伏隔核内的释放会让动物产生强烈的渴望和动机。

如果阻断伏隔核内兴奋性的多巴胺D1受体,老鼠会厌恶风险选项。这一结果跟完全损毁伏隔核一样。这一现象似乎可以用动机的缺失来解释。伏隔核受抑制,大鼠没有强动机,也就不愿意冒风险。

SCH为D1受体阻断剂。x轴为选择风险选项,获得奖励的概率。y轴为老鼠选择风险选项的概率

而如果激活伏隔核内多巴胺D1受体,老鼠的风险选择行为会变得“理性”。具体来说,当大奖励的概率相对较高时,老鼠会更乐于冒险。而当大奖励的概率很低时,老鼠冒险的概率会更低。

而伏隔核内,多巴胺的D2受体在风险选择行为却中不起作用。

SKF为D1受体激活剂

老鼠内侧前额叶(medial PFC)的多巴胺受体,也在风险选择中起重要作用。老鼠的内侧前额叶在解剖结构上,大致相当于灵长类的外侧前额叶。

如果阻断内侧前额叶多巴胺的D1受体,老鼠会减少风险选择,结果类似于阻断伏隔核D1受体。而激活D1受体,老鼠的行为有偏爱风险选择的趋势。多巴胺D2受体的作用却相反,阻断D2受体,老鼠风险偏好升高。

总结

多巴胺受体的性质以及分布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在风险选择行为中的复杂性。不同脑区,不同的受体类型,对风险选择行为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冲动行为的神经基础 |多巴胺和风险选择行为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