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的官品与耿直的人品的区别(清廉正直的官员)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清廉的官品与耿直的人品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清廉的官品与耿直的人品的区别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常读史书,偶见清官格外钦羡,因为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时代,清官委实是凤毛麟角。近览《明史》,杨溥和范理的清廉事迹值得一书。
杨溥(1372—1446年),字弘济,号南杨,谥文定,明朝内阁首辅、礼部尚书兼英殿大学士,是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与杨荣、杨士奇史称“三杨”,共同“俾辅帝王,天下清平,朝无失政”。《明史》如此评价杨溥:“溥质直廉静,无城府,性恭谨。时谓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云。”那么,杨溥的“雅操”体现何处?限于篇幅,兹仅举一例——
杨溥之子入京选官,从家乡荆州府石首县(今湖北省石首)途经江陵。江陵知县范理(1408—1473年)接待时,不奉承巴结,不宴请送礼。范理此举触怒公子。到京,杨溥问:“你这次来京,沿途接触的地方官不少,孰好孰坏?”儿子似乎余怒未消,直言相告:“好的数不尽,唯有江陵知县范理太糟了!”杨溥又问:“何以故?”儿答:“别的地方都是酒肉招待,赠以金银;而范理两者皆无。不看僧面看佛面,这分明是不把您放在眼里,要不,怎能这般对待我?”闻后,杨溥眼睛一亮,心想:范理能够这样驳他的“面子”,公事公办,不事谀媚,说明他为官清廉,不畏权贵,必有能耐,故不但不怒,反而连连称颂范理是个“好官”。
杨溥的肚量还不止于此。杨溥记下范理的名字,暗中派人到江陵考察之,并上荐范理为德安知府,之后又相继擢范理为福建右布政使、贵州左布政使、南京工部右侍郎(正三品)。杨溥慧眼识人,用独立、全面、辩证、客观的眼光考察识别范理,公道正派起用之,并没有因为范理怠慢自己的儿子而愤懑,也没有因为范理不对自己阿谀奉承而弃才,足见其“雅操”非凡。试想:倘若遇到一个喜欢溜须拍马者,范理如此这般不捋了知县这顶乌纱帽已是幸运了,遑论步履莲花,连连迁升!
当然,范理接待杨溥的儿子时,一不设宴,二不赠金,公事公办,这种“顶真”的作派也是值得赞誉的,它彰显了其清廉的官品和耿直的人品。这位被史书誉为“江南清官第一”的范理,为官40年,史载:“居官清慎忠勤,一以兴利为主,官至侍郎,家无半椽寸土之增,服食粗粝如贫士”。范理对己清廉,对属下力反奢靡之风,经他手罢免的饕餮之徒不下10名,他尤其憎恶官场的迎来送往,因为“此陋习不除,官场不清,官心不明”。当然,封建社会官场的迎来送往也非始于明代,这一陋习绵延久长,赓续不断,也不是凭借范理一人之力所能革除的。
清朝有位县令曾专门编过一个迎来送往的秘诀:“一曰红,二曰圆融,三曰路路通,四曰认识古董,五曰不怕大亏空,六曰围棋马吊中中;七曰梨园子弟殷情奉,八曰衣服齐整言语从容,九曰主恩宪德满口常称颂,十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在封建社会官场的迎来送往中,办事须得圆通,要讲究衣冠穿戴、言语举止,而且还得会下棋打牌、鉴赏古董,“樽中酒不空”的大吃大喝更是惯例。而范理的可敬佩之处,就在于,他敢于挑战封建社会官场的这一惯例,对这一陋习大声说“不”。杨溥呢,则以自己的肚量宽容之,其实,他也是引范理为知己。
杨溥的肚量和范理的顶真,在那个年代难能可贵;在现今,似也有着一定的借鉴的意义,因为“见贤思齐”这一古训是不囿时代的。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清廉的官品与耿直的人品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