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三大作用(读书的三大好处是什么)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读书的三大效用,后两项很少有人提及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读书的三大作用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在我看来,读书的作用有三:一是厚植学养,二是强健心灵,三是提高修养。
厚植学养。读书可以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厚植学养。比如教学《乡土中国》,礼俗社会、无讼社会、长老统治是重要概念,如何讲清这些概念呢?如果局限书本,只做抽象演绎,固然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但很难建立感性认识,这种知识就像无根的浮云,很难和学生的生命发生关联。倘若联系《吕氏乡约》、《梁启超自传》中梁启超对长老治理地方的描述、《白鹿原》中白嘉轩依据乡规惩戒白孝文的描写等材料来学习这些概念,并引导学生自主领悟,其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
剧照:白嘉轩惩戒儿子
这就是学养的价值!
强健心灵。比如阳明心学。王阳明率先发现了心灵力量的伟大,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为了建构强大的内心。而心灵的强悍、精神的充盈可以不为外物所惑,不为权势所欺,不为强敌所摧,可以百毒不侵,在险恶的环境中屹立不倒。王阳明的心学为修炼内心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方法指引。毛泽东在长沙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曾经写过一篇惊世奇文《心之力》,至今也惊艳不已,其思想一脉相承。王阳明对一代伟人的影响可见一斑。
王阳明心学还提供了一整套修心的方法。这集中体现在他的心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们应该逆向理解,才能发现它的精妙:通过格物来获得良知,即孔子的仁心、孟子的善心、佛陀的爱心;在恶念邪心萌动侵袭之时,用良知去抑制它克服它,从而回归心的本真状态,并建构起强大的内心。
王阳明心学是一种外向的入世的学问。道教主张修身养性,达到“无功无名无己”的境界,目的是得道成仙;佛教主张苦身修心,达到空寂的境界,目的是涅槃。它们都是出世的哲学,对于治理社会没有更多的作用。而王阳明的心学却主张知行合一,它指向人心,更指向社会,是一种进取有为的思想,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哲学,这是心学最伟大的地方。
读读《王阳明正传》,体会一下“不动心”的正念,祛除心魔,真的可以使心灵强大。
提高修养。这里说的修养其实包括涵养、教养和修养三个层面。所谓涵养,就是拿理性控制情绪的能力。所谓教养,就是用文化约束本能的功夫。所谓修养,就是以道德战胜私欲的本领。读《林肯传》会佩服林肯的涵养;读唐浩明的《曾国藩传》《富兰克林传》,会惊叹曾国藩、富兰克林的教养;读《毛泽东传》,会慨叹毛泽东的修养已达致无以复加的高度。通过读书,我们会效法名人的做法,聆听他们的心音,不断提高自身的涵养、教养和修养。
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读书,很多时候,即是无用之用,然而,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读书的三大效用,后两项很少有人提及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