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墨葡萄图是谁的作品(墨葡萄图是什么画种)

导语:半生落魄已成翁,传世之作《墨葡萄图》竟是徐渭人生的真实写照

徐渭是明代著名的一代书画大家,他的传世之作《墨葡萄图》立轴,是其泼墨大写意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画上有一首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此画诗、书、画三绝,可谓珠联璧合,揭示了徐渭心中对现实的无奈与洁身自爱的文人情怀。

徐渭学富五车,八试不中,一生命运多舛,历经磨难,终使他看清官场的黑暗,深感仕途无望、壮志难酬,毅然返回故里,以卖画为生。也许正是仕途的挫折,成就了他艺术上的辉煌,在中国的历史上少了一位名臣,却多了一个“青藤画派”的开山鼻祖!

徐渭画像

一、半生落魄已成翁

徐渭1521年出生于山阴观桥大乘庵东(今浙江绍兴)一个没落官宦人家,字文长,号青藤老人、天池山人、山阴布衣等,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其绘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无不精妙,一生尤喜画水墨画葡萄,也许这是他号“青藤老人”的缘故。

徐渭画的这幅《墨葡萄图》立轴,纵165.4厘米,横64.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上一架葡萄枝繁叶茂,从上而下倒挂下来,水墨交融、笔法酣畅、神飘物外、意在象中,令人心旷神怡拍案叫绝!从画风上看,应是他五十岁之后的作品。

明 徐渭《墨葡萄图》立轴 纸本水墨

徐渭青壮年时期,尽管家道中落,二老早亡、亲人离散、家产被夺、频遭变故,但他仍致力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谈兵论计、关心时政、饱读经书。其六岁能日诵千言,九岁成文章,十余岁仿杨雄作《解嘲》,乡绅誉称其为“神童”。心高气盛的徐渭自20岁中秀才之后,屡次科考均名落孙山。功名不第、人破家亡的他,只能开私塾收童,以教书糊口。

嘉靖三十三年,倭人进犯浙闽沿海,绍兴成了烽烟之地。徐渭并非人们津津乐道的闲云野鹤,“自古文人多豪气”,他虽是一个落魄秀才,身上却流淌着越东儿女面对倭人犯我河山时,仗剑而起的热血。他直接参加了柯亭、皋埠、龛山等地战斗,并出谋划策,助胡宪宗平倭荡寇立下战功。因而受到胡的赏识,被聘为幕僚,此时他正值37岁。

1562年严嵩被罢免,胡宗宪因此受到牵连,因平倭有功虽未予深究,但幕府解散徐渭只得离开。时任礼部尚书的李春芳,为徐渭旧时好友,得知其离开胡宗宪,便邀他前往京师,徐渭欣然赴京,后二人因性格不合,他便不辞而别。李春芳一时性起,追究徐渭的不是,徐只得返京,请人从中周旋,历经一年方得平息。因此徐渭枉费不少财力和精力,在他心中隐隐埋下些许对权贵的厌恶。

徐渭《墨葡萄图》题诗

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再次被政敌击倒,被捕入狱并死于牢中,其身边的几个幕僚也因此受到牵连。徐渭深感悲痛,生性偏执的他对人生彻底失望,世间的苦难与屈辱在此相聚,人生的至痛至悲在此浓缩;为了尽快地逃离因理想与现实相悖而产生的内心苦楚,他毅然选择了死亡,先后自杀九次。每一次自杀,都揭示了一个不堪复述也无可复述的悲剧情节,实际上他已经被社会现实逼疯了。

1566年在又一次精神失控的情况下,竟将刀对准了妻子的胸口而被打入死牢。七年的牢狱之苦,饥饿、寒冷与凌辱,让他渐渐地清醒过来,倔强的个性使他在另一个领域再次挺立,开始在狱中著书立著,完成《周易参同契》注释、研习书画,于生命的黄昏再次燃起希望。

诸大绶、张元忭是徐渭旧时朋友,他们对徐渭的才华和遭遇深感同情,纷纷出手搭救,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借大赦之机将徐渭从牢中救出,此时的徐渭已经53岁,正如他题诗中所写“半生落魄已成翁”,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也!

徐渭《墨葡萄图》局部

二、独立书斋啸晚风

徐渭也许是在狱中注释《周易参同契》,悟到了道家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回到生命本身内在精神与外在物质世界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上境界。重回故里的他,整日以书画、文章慰藉孤寂的灵魂,在笔耕墨砚中追寻在现实生活里无法获得的自由,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山阴这片生他养他的故土。

对于喜欢他书画的好友和晚辈,他会索取少许润笔费或换取柴米以度日,对于达官贵人求其书画者,宁可忍饥挨饿也不卖与对方,“忍饥月下独徘徊”便是他当时的生活写照。

很多年前,我曾经去瞻仰过徐渭的“青藤书屋”,它坐落在绍兴市前观巷大乘弄10号,原来叫“榴花书屋”。这里是徐渭降生之地,约为400平米,以三间平屋为主体,分前后室,坐北朝南。屋中挂有徐渭的画像,“青藤书屋、一尘不到”的牌匾及“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的对联;书屋之东有一小园,园内种有芭蕉、石榴、青藤;书屋之南有一洞门,里面有徐渭亲自种植的一棵青藤和一方盈地(称为天池),门上刻有徐渭手书的“天汉分源”,池上窗旁有对联一幅:“一池金玉如如此,满眼青黄色色真”;池中有一块石柱抵住窗台,上刻“砥柱中流”四字,其充分表述了徐渭年轻时的家国情怀及远大抱负。

青藤书屋徐渭手书“天汉分源”

青藤书屋室内陈设

据嘉庆重修《山阴县志》记载:“‘榴花书屋’,在大云坊大乘庵之东,徐渭降生处,……屋前有池、方石盈丈,不涸不溢,号称‘天池’,旁有一棵石榴树,书屋因此得名,池边青藤一株,为徐渭手植,……徐渭二十岁中秀才,入赘潘家,从此离开‘榴花书屋’,……崇祯末年,陈洪绶从诸暨迁居徐渭故宅,手书‘青藤书屋’,从此‘榴花书屋’易名‘青藤书屋’……。”

回到家乡的徐渭在自己的书斋中,潜心于情感在水墨中发泄,将人生的苦难、人性的癫狂在宣纸上尽情挥洒,满纸狼藉。笔下的每一个墨点,都饱含着个性的恣意释放,如醉如痴;每一根线条,都凝聚了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如疯如狂。他在书斋挂了一幅对联:“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作为自嘲,展示其愤世嫉俗、宁折不弯的性格。

青藤书屋内对联

这幅《墨葡萄图》便是他这一时期绘画风格的代表,在画法上,他在水墨中加入适量的胶水,使墨色变得更为流畅、疏散;满架枝繁叶茂、珠圆玉润的葡萄,在他的笔下被淡化成团团墨色、满纸云烟。如果说徐渭的书法是以已意实现了对传统笔法的改变,那么他画的水墨葡萄则是将改变了的书法、笔意运用到画法之中。藤如狂草似青蛇拔尾,叶以点厾如飞鸟出林,珠似汉篆如破屋漏痕;气韵横生、妙趣无穷。董其昌在《徐文长先生秘集序》中写道:“披玩一过,如醉宿酒而饮香茶数碗,泠然风生,亦脂亦粉,非脂非粉,所谓浓淡相宜,都可人意,可以续骚,可以补史。”整幅作品墨色苍润、笔势纵横,不求形似,只求神韵,无拘无束;落纸疏放间、笔踪墨韵异常生动,赋予所画之物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享受,开自己水墨大写意一派画风,让人叹为观止!

徐渭《墨葡萄图》局部

徐渭《墨葡萄图》局部

徐渭绘画艺术的可贵,我认为,他无异于将自己对生命炽热的情感在宣纸上燃烧,犹如凤凰涅槃。每当深夜触及其心灵深层之阵疼,他便会发出惊天泣地的长啸。翁方纲在看了他画的《梧桐图》后,于题诗中写道:“纸才一尺树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庐。恐是磊落千丈气,夜半被酒歌嘘唏。”对于徐渭因其苦难与狂狷在艺术上所迸发的巨大能量,袁宏道则是这样描述的:“是一段不可磨灭之气”、“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泣,羁人之寒起。”徐渭从书斋里发出的啸声,可惊风雨,可泣鬼神!

青藤书屋小园

三、去除胭脂色,但留黑白影

人生的苦难成就了徐渭艺术上的造诣,使他从绚丽的表象中回到真实的世界。这种质的变化反映到他的艺术中,便是他开创的泼墨大写意画法。在徐渭的眼中春天绚丽的景色只是一种表象,如牡丹、芙蓉、杏花、桃花,这些国色天香的花卉,他从未用过色彩,全都用水墨完成。在他的《写生图卷》中,有一幅以水墨画的牡丹,上面题诗为:“国色香天古所怜,每遇浓艳便相捐。老夫特许松烟貌,好伴青郎雪里眠。”他的这种“解染得真、由色返空”的思想,不是来自于外在世界的无色,而是心中的褪色。这种思想在他题《丑观音》像赞的偈诗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至相无相,既有相矣,美丑凭延寿状,真体何得而状?金多者幸于上。悔亦晚矣,上上上。”偈诗诠释了徐渭对世界的认知,他认为观音的美丽善良不在她的表相上,世相缤纷反而是开启人的欲望之门,须塞其充、解其纷、去其色,保持心灵的安宁。所以他的水墨葡萄,是经过无色心灵过滤呈现给观众的艺术感受,因此变得更加晶莹剔透、朴实无华、虚实相生、黑白分明,隐隐透着一种禅机。

明 徐渭《杂花图卷》局部(牡丹)

我认为,假设是董其昌坏了传统墨法,那么徐渭就坏了传统中的笔法,他将愤世嫉俗、孤僻执拗、不拘礼法、狂放清高都体现在其笔下,大开大合、酣畅淋漓,不泯然于众;横涂竖抹、狂风暴雨,只遵从内心真实的感悟,以黑白水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德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