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教育机构(教育机构不负责任怎么办)
导语:如何认清教育机构,不为别人的错误买单
最近,某科技类教育培训机构有6家门店关闭,多名家长要求退费维权,该机构回应并非跑路,而是陷入资金危机。
而某在线外教2B业务的机构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这家机构直接宣布破产,令许多校长蒙受损失,一位校长愤怒指责其高管,称其在破产前夕,还用优惠折扣让这位校长预存了30万。
在市场经济中,促销、会员等销售手法,原本是正常的商业行为,很多优秀的企业和教育机构也在使用,但濒临破产的教育机构会圈走“最后一波热钱”,置校长和家长们的信任于不顾,使其蒙受经济损失。我们如何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商业行为中,识别出那些濒临倒闭、而又在垂死挣扎的教育机构,不去支付他们关门跑路时的路费呢?其实这件事还是有迹可循、可以预防的。
让我们看看这些关门跑路的机构的常见的几个特点:
1. 历史短,疯狂扩张
如果你看到一个机构,只利用很短的时间,却做到门店遍地,业务大增,那么,它很可能是一个即将暴毙的教育机构。
教育培训是一个注重质量和价值的行业,也是一个重服务、重效果的行业,很难一蹴而就。成功的教育培训机构,都是多年沉淀和积累的结果。“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式不顾商业规律的大扩张,在教育行业是注定要付出代价的。正如某音乐培训机构,在即将关店的前一天,还在搞暑期促销,第二天全国60家门店就悉数关闭。有家长交了三万多租琴押金不知如何要回,维权之路漫漫。
2. 好得不像真的
最常见的“好得不像真的”的现象是夸大产品。从“AI人工智能”到“大数据分析”,机构会用种种时髦的词语把自己包装起来,以便夸大其学习效果。然而,学习是一个反人性的艰苦过程。科技确实可以提升效率,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习没有真正的捷径,想走捷径,最终往往通向陷阱。而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是无法重来的,每个人都只有一个11岁和一个12岁,如果跟错培训机构,很可能耽误孩子那一个阶段的学习进阶。
优惠吓人,这是另一种“好得不像真的”的表现。比如一个理发店,如果发售充1000元,送800元的储值卡,很有可能是准备跑路了。教育培训机构也是一样,一个好得吓人的优惠背后,可能只有三个字:缺钱了。这时一定要睁大双眼,贪小便宜,是吃大亏的前提条件之一。
3.赔本赚吆喝
电商行业有“爆款”和“引流款”之分,“爆款”是赚取利润,“引流款”是为了降低获客成本,吸引用户的产品。教育培训机构也同理,有大幅度优惠的暑期入口班就是其中的“引流款”。
这类的课程的确优惠力度很大,但课程只会体验一个阶段,最多几个月,不可能延续很长时间。同时,机构也会推出主流产品,并长期推广,让其成为盈利产品,否则就是“赔本赚吆喝”。如果一个机构的主流产品入不敷出,处于亏本经营的状态,那么无论是他的经营不善,还是心怀叵测,最后买单的,还是校长和家长。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没有“爆款”的机构走不长远。
身在教育培训行业,我们很多久经沙场,自以为是商场老兵、老司机的培训机构校长,有时也会出现在受害者的名单里。
前文指出的某2B在线外教机构就使用优惠的陷阱,在破产前以超低价格欺骗校长买课,令许多校长索赔无门。而低预存、甚至零预存则是另一种陷阱。这种看上去对培训机构万无一失的优惠,背后常常是一个急于融资的历史较短的企业,为了给投资商一份亮丽的报表和快速增长的曲线的一种手段。一旦它的资金链断裂,项目随即失败,培训学校无疑浪费了在项目上投入的人力,而已经开设的课程和招收的学生,也变成了“烂尾工程”,无法善后,只有学校自己承受项目失败和声誉受损的后果。
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和中国的教培行业,也一样充满了各种风险。挑选靠谱、有口碑、有历史的培训机构,是每一个校长的必修课。而挑选尊重商业规则的合作伙伴,回归常识,回归初心,应用正常的商业逻辑和踏实的步伐跟上时代的脚步,也可以让我们的校长不用担惊受怕。因此,擦亮双眼,认清良好的教育机构,避免上当,尤为重要。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茜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