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鹤唳华亭卢世瑜经典台词(卢世瑜为什么死)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鹤唳华亭:卢世瑜向皇帝辞官,为何要提3样菜?现在知道也不晚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鹤唳华亭卢世瑜经典台词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鹤唳华亭卢世瑜经典台词(卢世瑜为什么死)

文/晚风暮雨

正在热播的《鹤唳华亭》可谓近几年为数不多的良心巨制,该剧凭借考究的服装道具、不断反转的剧情、演员精湛的演技、古朴典雅的台词,收获了大批观众。

其中,最让人称道的还是剧中无处不在典故运用,大大地提升了该剧的内涵和逼格。

比如太傅卢世瑜辞官那一幕。

卢太傅并未对皇帝直接言明诉求,而是委婉地提出想吃菰菜 、莼羹、鲈脍这三样菜。

卢太傅剧照

身为太子老师的卢太傅当然不会肤浅到向皇帝索要物质报酬,他是引用西晋著名学者张翰挂职回家的典故,暗示自己打算辞官回家乡养老。

张翰,字季鹰,苏州吴江莘塔人氏,西晋著名学者,自比为放荡不羁的阮籍。

阮籍在曹魏时期曾担任过步兵校尉一职,世称“阮步兵”,所以当时人们就把张翰称为“江东步兵”。(1)

晋惠帝时期,张翰被齐王司马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

张翰画像

一天,张翰在洛阳见到秋风起,想到了家乡吴中风物,尤其是菰菜、莼羹、鲈鱼脍等特产,长叹一声“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2)”于是立即辞官回家,毫不留恋高官厚禄,十分洒脱!

根据张翰的事迹,后来衍生出成语“莼羹鲈脍”和“莼鲈之思”,形容怀念故乡。

《鹤唳华亭》中的卢太傅在皇帝面前提菰菜 、莼羹、鲈脍这三样菜,就是引用张翰辞官的典故,暗示自己有意辞官回家。

卢太傅和太子剧照

在历史上,张翰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齐名,备受后世文人墨客推崇,“诗仙”李白、北宋大文豪苏东坡都曾写诗称赞。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不仅多次在词中提及张翰,而且在担任绍兴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时,在会稽建造一座“秋风亭”来纪念张翰。

关于张翰辞官一事,还有另一种说法:

张翰与齐王司马冏共事时,西晋王朝正处于“八王之乱”中,齐王联络河间王司马颙等人刚刚消灭了赵王司马伦,迎接晋惠帝复辟。

而齐王也暴露出专权的野心,同时,长沙王司马乂等一批手握重兵的宗室在一旁摩拳擦掌、虎视眈眈……

才智过人的张翰,敏锐的发现西晋王朝内乱一触即发,而自己又无计避免,所以只好借助思念家乡美味,辞官而去。

张翰走后不久,齐王司马冏便被长沙王司马乂击败杀死,其属官故吏遭到牵连,几乎被屠戮殆尽,而张翰因提前抽身而退,得以幸免。

张翰辞官的行为看似潇洒,但其实并不值得推崇。

试想一下:如果所有人都像张翰一样,预见困难就明哲保身,自己虽然可以全身而退,那么国家民族的危难谁来解救呢?

张居正剧照

北宋的王安石、明代的张居正,他们看到王朝病入膏肓,逐步走向末路,急需改革,以他们的智慧,难道不知道改革会触犯权贵利益,不仅遭受巨大阻力,而且会给自己引来可怕的后果吗?

南宋的岳飞、文天祥,他们不知道女真精兵、蒙古铁骑所向披靡,与他们作战将会九死一生吗?

他们当然知道,但他们没有退却,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或推行改革,或投身军旅、保家卫国!

如果王安石、张居正、岳飞、文天祥都像张翰或者陶渊明一样,全都选择独善其身,那么,中国历史上恐怕也就没有“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了吧?

辛弃疾画像

非常推崇张翰的辛弃疾,在抗金事业上步履维艰,愤慨时也曾写下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 ,季鹰归未?(3)”,表示要效仿张翰辞官,但最终并未放弃抗金事业、归隐山林,直到去世。

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像张翰这类人虽然没有危害,但还是少一些比较好吧!

引用资料:

(1)《晋书》·卷九十二

(2)《世说新语·识鉴》

(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鹤唳华亭:卢世瑜向皇帝辞官,为何要提3样菜?现在知道也不晚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