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道德经人生好的境界是把事情做好的(人生好的事是什么)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道德经:人生最好的境界,是把事情做到“适度”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道德经:人生最好的境界,是把事情做好的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道德经:人生最好的境界,是把事情做好的(人生最好的事是什么)

道德经:人生最好的境界,是把事情做到“适度”。

01

提及中庸和无为,很多人总有一种悖论,认为“中庸”和“无为”就是一种消极避世和不思进取,甚至有人把中庸与无为和腐败挂上钩。

真相真的是这样吗?中庸真的是叫人避世,无为真的是叫人不思进取吗?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误解。

《道德经》中说: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地宇宙对于万物,有不足之处就想办法填补,对于多余的地方会想办法去除,就好像拉弓射箭一样,瞄准靶心,如果高了就要压低它,低了就要抬高它,才能够让自己的箭射中靶心,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也是人生处事的最高哲学。

所以,做事不要做得太满,饭吃七分饱,话说七分满,不足就要加以补充,让一切不过度,不盈满,当然更不会缺乏。

适度,凡事无过犹无不及,这便是人生最好的境界。

《中庸》之中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一切事情不偏不倚,做事不过头,不背离事物本身的原则,这便是适度的智慧。

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做事总是不够努力,不够认真,事情只做到差不多,结果差一些火候。最后无论做什么行业,都只能拥有平庸的成就,没有一个炉火纯青的状态,这就是“不及”,永远达不到那一种状态,给自己的人生留有遗憾。

另外还有一种人,比完美主义还要过分,把事情总要求做到十二分好,最后虽说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也因为过分的逞强,而给自己带来了问题,这就是过强。

在秦孝公时期,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先后进行两次改革。“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过了多年之后,秦国果然变得非常强大。

商鞅的变法无疑是一种成功,为后来秦朝统一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但是就在大规模改革的时候,必然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贵族大臣,许多人都反对新法。

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法了,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子贾都治了罪。虽然权威得到保障,但是得罪了太子,后来太子也变成了商鞅的死敌。

当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之后,商鞅被太子的两位老师报复,最后唯有逃亡。但是万万没想到,出逃之后因为没有带验证身份的凭证,没有投宿的地方,最后组织人马造反,结果战败而死。

02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国学智慧:

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权力达到鼎盛的时候,就像水缸的水井就要溢出来一样,不要再加入一滴;处在危机状况时,就要像树木将要折断还未断一样,不要再施加一点力量。

这个时候任何一点过度的施压,都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之前的功劳功亏一篑,这就叫过度。

《道德经》中老子说: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业已成,就要知道功遂身退的道理,事物达到一定顶点,就不要太过于追求圆满,因为“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任何过分追求的事物,最后都是让自己葬身于此的根源,任何不懂收敛的猖狂行为,都是让自己坠入深渊的祸患。

在很多时候,让自己的行为有所偏执的根源,是在于自己的情绪,人有了喜怒哀乐的情感,便会主导着自己外在的言行,这一切都是驱使自己的行为背离中庸的根本。

制止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在于自己内心的平和,让自己心静如水,让情绪有一种适度的表达,但是一定不可泛滥。

心平气和的去接人待物,在处事之中,自然会变得井然有序,一切便能适度。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道德经:人生最好的境界,是把事情做到“适度”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