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下一句(生存还是毁灭意思)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排中律:生存还是毁灭,只能选一个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生存还是毁灭下一句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一家公司的决策人说:“我认为降价不对,这会造成品牌价值受损。但是不降价也不对,毕竟眼前的销售压力很大······”另一家公司的负责人说:“我不认为创业期需要KPI(关键绩效指标),但是,也不是说创业期的KPI就不重要。”
这种自以为充满辩证智慧的话,其实都是“骑墙”:这么做不可以,不这么做也不可以,“模棱两不可”。它们都违反了逻辑三大基本定律之三——排中律。
什么叫排中律?就是两个自相矛盾的观点,一定有一个是对的,没有“都不对”这种中间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可以不表态,但是如果表态,就不能说“两个我都不同意”。
什么叫自相矛盾的观点?比如,“他是男性”和“他不是男性”,这就是两个自相矛盾的观点,没有“都不对”的中间状态。
有一种情况,比如老板对你说:“你这个项目,不能说成功了,也不能说没成功。”这句话有逻辑问题吗?有,它要么违反了同一律,要么违反了排中律。如果这句话中前后两个“成功”的内涵和外延不一样,分别从不同角度定义“成功”,它就违反了同一律,因为说话者偷换了“成功”的概念,有意或者无意地制造逻辑混乱。反之,如果是同一个概念,它就违反了排中律,因为不存在“成功”和“没有成功”之外的中间状态。
准确的说法是怎样的呢?可以这么表达:如果用“赚不赚钱”来衡量,我认为这个项目部算成功,因为公司亏了钱;但如果从“有没有成长”来看,不能说没成功,因为大家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排中律有一个重要价值,就是识别和揭穿那些“骑墙者”,提高思辨的能力以及沟通的效率。而它最大的价值,则是衍生出名震四海的推理方法——反证法。
什么叫反证法?
根据排中律,既然两个自相矛盾的观点一定有一个是对的,没有“都不对”的中间状态,那么只要证明其中一个是错的,不就等于证明了另一个是对的吗?这就是反证法,是排中律最知名的运用。
大学士刘墉直言进谏,触怒龙颜。乾隆皇帝一气之下,命令他抓“生死阄”:纸团上若写着“生”字,则得生;若是“死”字,则得死。其实刘墉心里知道,两个纸团上都写着“死”字,不管抽到哪一张,都难逃一死。怎么办?用反证法——只要证明没抽到“死”,不就证明了抽到的是“生”吗?于是,他灵机一动,上前抽出一个纸团,一口吞下去。现场的人只能打开另一个纸团,写的果然是“死”字。基于排中律,乾隆皇帝只好赦免刘墉。
怎么才能学好、用好反证法呢?
一个逻辑严谨的反证法,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反设、归廖和存真。比如,我常说:“成功企业转型,获得二次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这个观点很难用三五句话证明,我们不妨试试反证法。
第一步,反设。
反过来假设这个观点不成立,也就是“成功企业转型,获得二次成功,是大概率事件”。
第二步,归廖。
如果真是大概率事件,那么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商人,像管仲、商鞅、陶朱公等,他们的企业应该有大概率会基业长青地持续到现在。今天的商业世界中,应该到处是“管仲控股”“商鞅集团”“陶朱公科技”才对。但是,现实果真如此吗?
第三步,存真。
所以,“成功企业转型,获得二次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排中律:生存还是毁灭,只能选一个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