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祭孔乐舞在明清时期祭孔乐舞有怎样的发展(祭孔乐章)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祭孔礼乐》| 祭孔乐器——应鼓、足鼓、搏拊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什么是祭孔乐舞? 在明清时期祭孔乐舞有怎样的发展?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应鼓,小于鼍鼓,大于乐悬内的其他鼓。
应鼓,其面直径86厘米,鼓身中径96厘米,鼓身长102厘米。据记载,殷人就在这种鼓的内腔横贯一木柱,将鼓托起,鼓身横向放置。应鼓律分按《文庙丁祭谱》说:“以木为匡,冒以革,面径二尺三寸零四厘,中径三尺零七寸二厘,为面径三分之四。长三尺四寸五分七厘。”应鼓的面上绘有五彩云龙,缘以金钉,二层绘五彩莲花,鼓框并柱、趺座,皆髹以金。在鼓框的两旁各二盘龙,衔小金环。四环及四角龙顶上鸾口,并垂五彩流苏为饰物。
应鼓的形制富丽堂皇,身大架高,颇有云起龙骧之势,十分神气。乐工须仰面木槌敲击,其声洪大,震耳欲聋,是雅乐中起、止节度的主要乐器之一。
应鼓在雅乐悬中是设在阶之东,其用途是每歌一句之末,即击应鼓,以示众乐皆收。即在乐句终了时,击应鼓。它既是止乐之节,又是作乐之节。
应鼓当是在祭祀孔子乐典中的重要之器。
鼓用于祭祀,有其古老的传统和深厚的渊源。《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语》云:“夫祀,国之大节也。”传统的中国文化对祖宗神灵极为重视,宗法礼制思想即是从“尊祖”这一基本信仰派生出来的。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对祖先的尊崇。祭祖,被认为可以得到亡灵的神力庇佑,所以,祭祀祖先的活动是比较隆重的。在曲阜孔庙祭祀活动中,应鼓是重要的乐器之一,敲鼓时要按鼓谱,不能乱敲。
足鼓,也是孔庙乐悬中的重要之器,其历史悠久。
《礼记·明堂位》曰:“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鼓,周县鼓。”这里所说的“鼓足”,即“足鼓”,商时称“楹鼓”,周时称“县鼓”,汉代称“建鼓”。上述记载说明,足鼓这种乐器,早在夏后氏之时就已出现了。
搏(bó)拊(fǔ),鼓的一种,雅乐击节乐器之一,也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荀子·礼论》:“县一钟,尚拊之膈。”《周礼·春官·大师》:“令奏击拊。”
搏拊的形制类似一般堂鼓,但比堂鼓略小,鼓身一侧有两个环,系绒布条子。演奏时将它挂在颈上,鼓身横于身前的腹位,当奏乐结束时,要将其放在特别的木架上。《文庙丁祭谱》说:搏拊“以木为之,冒以韦,如鼓而小,实以糠。面径七寸二分九厘,长一尺四寸九分八里,腰径九寸七分二。”搏拊外形的漆绘与应鼓相同,鼓框上面施以金盘龙有二,衔着小金环,是用来系黄绒条的。放置搏拊的架称为“趺”。
演奏时,乐工以左右两手同时抚拍。在应鼓声之后者三,这是为每句止节或作节。搏拊的另一个用途是在唱歌中为每字击节。方法是:初字时以左手搏之;再字以右手搏之;三字以左手拊之;四字以左右手齐拍之。
搏拊鼓是古代堂上乐的编制,为了使它不与琴瑟争鸣,所以在鼓的腔内蓄有糠,令其声柔和不铿,以特为释奠乐而击节。《周礼·春官·小师》就记载了“大祭;登歌击拊。”《礼记·明堂位》也提及“搏拊”是古代奏乐的必备之器,可知,搏拊早在西周前后已被应用于各种礼乐之中了。
选自济宁历史文化丛书《祭孔礼乐》:孔德平 彭庆涛 孟继新
编辑:张博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祭孔礼乐》| 祭孔乐器——应鼓、足鼓、搏拊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