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读后感悟及体会(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心得体会)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道德经读书笔记-第三十八章》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读后感悟及体会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读后感悟及体会(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心得体会)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①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②。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③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⑤者,道之华⑥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⑦。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 无以为:没有为自己的功利为目的地去做事。

②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此句在通行本中有,帛书甲乙本中没有,所以这句很可能是后世大家根据理解加上去的。

③ 有以为:以什么为目的去做事

④ 攘臂而扔之:攘臂:挥舞着胳膊;仍:不是扔掉了的意思,是仍然继续,还要维持它。

⑤ 前识:预先把这个程序给设计出来

⑥ 华:光华,外边表现出来的灿烂。

⑦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厚和实是指按照道做事,薄和华是指前面没有按照道、德、仁、义等去做,最后只强调礼的层面。

【译文】

真正修行高的人,不会以“德”的名义去做事,不会标榜自己的德行,这是真正的“有德”;层次低的人总是把“德”挂在嘴边,这样的人就是无德。真正有德行的人无我利他,为众生服务,因为他做事时没有为自己去捞取的目的。按照“道”的法则做事的领导者发出的德行是仁爱,但是没有功利目的的。领导者去宣扬“义”,他是有自己的动机(维持自己的统治)的,这种行为是“有为”的。领导者推行层次很高的礼节但效果不好,于是挥舞着胳膊继续坚持推行(领导者没有按照“道”的原则做事,只单纯地强调“礼”是不行的)。所以失去了“道”以后会强调“德”,失去了“德”会强调“仁”,失去了“仁”就强调“义”,失去了“义”就开始强调“礼”。从道、德、仁、义、礼,次往下推如果只强调礼的时候,忠信就已经很少了,动乱就要开始了。预先把这个程序给设计出来,觉得可以走捷径了,根源上确不按照道做事,外边表现的灿烂,光华。其实是愚蠢的开始。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厚”和“实”(按照道去做事)。而不是只注重“薄”和“华”这种外在表现。

【延伸阅读】

老子把德行分成上、下两个层面,真正按照德行去做事的人,不以德的名义做事。不去博取“德”的浮名,不求回报,老子说这种是有“德”。层次低的德行,张口闭口都是德行。为了“德”这样的名誉而去做事,这种人就没有德行,没有真正的“德”。比如说公司领导,您关爱员工本来是好事,但是有的人喜欢回报。他就不断地讲“我对你们多好,前面的领导他就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事,我对你们多好。这就是不断地抬高自己,他希望有德,他要获得“德”的名声,所以老子说“是以无德”,这样的事反而功德没有了。老子这个讲法,其实跟佛学里面《金刚经》讲的非常像。《金刚经》里面讲你做好事去行善去布施,千万不要总想着回报,如果你想着回报,就着相了。《金刚经》讲,“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意思是我施舍给大家,我一边布施一边想,我功德太大了,我捐了这么多款,我功德好大啊。菩萨只要想到回报,想到功德了,对不起,你就已经不是菩萨了。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前边“上德”、“上仁”不都是无以为吗?怎么到“上义”就有以为了呢?其实我们可以把“德”和“仁”看做是“道”的外在表现,就是按照“道”做事,自然会放下自己利益,为大家做事,这是“无以为”,没有什么动机,没有什么目的。这德和仁是从心里发出的善良。义是有点坚持的这种道德楷模,甚至有点强制的这种,是外在的,就是大家一定要这么做。当领导者提倡“义”时就带有目的性了,比如谁谁谁是忠义的,开始树立榜样了来提倡“义”,目的就是来维持自己的统治。所以“义”是有以为的。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为什么出现“礼”难以推行呢?因为前边的“道”、“德”、“仁”、“义”没有做好,只强调礼自然难以推行。如果前边的“道”、“德”、“仁”、“义”都做好了,“礼”自然而然就做好了。

补充个小知识:礼起于饮食,为什么起于饮食?最早就是分食物产生的礼,因为我们意识到大家是一个团体,我们互相帮助,所以食物拿来了互相分,这种分食物的做法就叫礼。大家看,跟食物有关。后来又包括祭天,所以加个神字旁。这个礼就开始产生了,礼在我们心里是暗语,尊重,在外边体现为这种仪式感叫礼,所以礼后来慢慢发展,变成整个社会的黏合剂。

本章老子讲了“道”、“德”、“仁”、“义”、“礼”、(法: 其他章节有讲,法可以放到礼的后边)的一个关系。高明领导者应该是按照道去执行,放下自己的私利,无我,利他、发出善念。所以,他有了道以后,他的德行会越来越充满,然后发出的是仁,他的组织里边会变得有义有礼,是这么一个过程。

如果前面没做到,强调下一层,又一层没做到,又强调下一层,最后强调“礼”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乱之首也”。所以我们应该按照“道”做事(居其实),“华”就自然而然的来了。

忠信:其实我们汉字很有意思,这“忠”字你看上边是中下边是心,从心中出来的话、出来的行为一致的这叫忠。“信”字左边一个人,右边是个言。现在讲信是信誉,可靠,说这书信是写信的信,古代的书信不是叫信,叫书,写下来的字叫书。信是什么?在古代的时候,那时还没有纸,有时候竹简都没有,靠什么来传递信息呢?人带话,比如说母亲想念外出工作的孩子了,谁去孩子工作的那城市,你给我儿子带个话,让他明年回家看望老母亲一下。这人他把这话记住了,他到那边见了她儿子跟她儿子说,你老母亲让你什么什么时候回去,传话的这个人,传的话要一致。这种带话的保持一致的状态叫信。所以这种人言传递的信息就叫信。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第三十八章》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