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北平的洋车夫分为哪几派(北平的洋车夫有几派祥子属于哪一派)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北平的洋车夫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北平的洋车夫分为哪几派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北平的洋车夫分为哪几派(北平的洋车夫有几派祥子属于哪一派)

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年轻力壮,腿脚灵利的,讲究赁漂亮的车,拉“整天儿”,爱什么时候出车与收车都有自由;拉出车来,在固定的“车口”或宅门一放,专等坐快车的主儿;弄好了,也许一下子弄个一块两块的;碰巧了,也许白耗一天,连“车份儿”也没着落,但也不在乎。这一派哥儿们的希望大概有两个:或是拉包车;或是自己买上辆车,有了自己的车,再去拉包月或散座就没大关系了,反正车是自己的。

比这一派岁数稍大的,或因身体的关系而跑得稍差点劲的,或因家庭的关系而不敢白耗一天的,大概就多数的拉八成新的车;人与车都有相当的漂亮,所以在要价儿的时候也还能保持住相当的尊严。这派的车夫,也许拉“整天”,也许拉“半天”。在后者的情形下,因为还有相当的精气神,所以无论冬天夏天总是“拉晚儿”。夜间,当然比白天需要更多的留神与本事;钱自然也多挣一些。

年纪在四十以上,二十以下的,恐怕就不易在前两派里有个地位了。他们的车破,又不敢“拉晚儿”,所以只能早早的出车,希望能从清晨转到午后三四点钟,拉出“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他们的车破,跑得慢,所以得多走路,少要钱。到瓜市,果市,菜市,去拉货物,都是他们;钱少,可是无须快跑呢。

在这里,二十岁以下的——有的从十一二岁就干这行儿——很少能到二十岁以后改变成漂亮的车夫的,因为在幼年受了伤,很难健壮起来。他们也许拉一辈子洋车,而一辈子连拉车也没出过风头。那四十以上的人,有的是已拉了十年八年的车,筋肉的衰损使他们甘居人后,他们渐渐知道早晚是一个跟头会死在马路上。他们的拉车姿式,讲价时的随机应变,走路的抄近绕远,都足以使他们想起过去的光荣,而用鼻翅儿扇着那些后起之辈。可是这点光荣丝毫不能减少将来的黑暗,他们自己也因此在擦着汗的时节常常微叹。不过,以他们比较另一些四十上下岁的车夫,他们还似乎没有苦到了家。这一些是以前决没想到自己能与洋车发生事情,而到了生和死的界限已经不甚分明,才抄起车把来的。被撤差的巡警或校役,把本钱吃光的小贩,或是失业的工匠,到了卖无可卖,当无可当的时候,咬着牙,含着泪,上了这条到死亡之路。这些人,生命最鲜壮的时期已经卖掉,现在再把窝窝头变成的血汗滴在马路上。没有力气,没有经验,没有朋友,就是在同行的当中也得不到好气儿。他们拉最破的车,皮带不定一天泄多少次气;一边拉着人还得一边儿央求人家原谅,虽然十五个大铜子儿已经算是甜买卖。

此外,因环境与知识的特异,又使一部分车夫另成派别。生于西苑海甸的自然以走西山,燕京,清华,较比方便;同样,在安定门外的走清河,北苑;在永定门外的走南苑……这是跑长趟的,不愿拉零座;因为拉一趟便是一趟,不屑于三五个铜子的穷凑了。可是他们还不如东交民巷的车夫的气儿长,这些专拉洋买卖的讲究一气儿由交民巷拉到玉泉山,颐和园或西山。气长也还算小事,一般车夫万不能争这项生意的原因,大半还是因为这些吃洋饭的有点与众不同的知识,他们会说外国话。英国兵,法国兵,所说的万寿山,雍和宫,“八大胡同”,他们都晓得。他们自己有一套外国话,不传授给别人。他们的跑法也特别,四六步儿不快不慢,低着头,目不旁视的,贴着马路边儿走,带出与世无争,而自有专长的神气。因为拉着洋人,他们可以不穿号坎,而一律的是长袖小白褂,白的或黑的裤子,裤筒特别肥,脚腕上系着细带;脚上是宽双脸千层底青布鞋;干净,利落,神气。一见这样的服装,别的车夫不会再过来争座与赛车,他们似乎是属于另一行业的。

【京城旧影】消失的“洋车”

人力车在北京叫洋车,在天津叫胶皮,在上海和南京叫黄包车,最早叫东洋车,一听就跟日本人有关系,它是从日本传进中国的。人力车是一种很实用很便捷的交通工具,它取代的是速度慢、成本高、受众少的轿子。 1886年北平东交民巷最先出现人力车。早期这种车的轮子是木制,上钉以铁圈皮,跑起来噪音很大。宣统三年出现了胶皮车,之后洋车在北京流行起来。

【1917年拍摄的 在商业区排队等客的洋车】

【在前门城楼东侧,正阳门东火车站口排队等客的洋车】

民国年间洋车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路口、饭馆、市场、店铺的门外,都能看到人力车夫的身影,随叫随走。据1928年调查,北京约有人力车3.7万辆,是当时老北京第一位的交通工具,人力车夫约5.5万人,而当时北京人口为80万人左右,人力车夫的人数约占当时北京总人口的7%。

【豪华的带照明煤油灯、带车棚的洋车】

当时规定,人力车必须安装车灯,普通车辆装两只灯,阔气的车也有装四只灯,有的车还装有后尾灯。车灯最初是蜡烛灯,后来改为电石灯,也有点煤油灯的。车上还必须安装铜喇叭或脚铃,喇叭安装在车把上,由车夫手捏发声,脚铃则由坐车的主儿用脚踏发出叮当响声。脚铃是从外国进口的,音响特别宏亮。夏天车上有用帆布做的防雨蓬,冬天挂棉暖蓬。

【带有牌照的洋车】

包月车,是有钱的人家自己买车,雇佣车夫专拉自家人乘坐的车。这种车比较讲究,车厢后边钉有“自用”铜牌,车夫都是比较年轻力壮、穿戴也比较体面些的人。拉包月车,每月工资虽然不高,但外钱不少,如主人零碎赏钱,外会饭钱,买东西佣钱。拉包月的车夫多住在主人家,地位与保姆相当。

【老年洋车夫】

 1915年,北京内外城人力车夫共2万余人。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北京人力车夫增至5.5万人,占当时北京总人口的7%。老舍先生的名作《骆驼祥子》创作了北京人力车夫的经典文学形象。和今天的“的哥”一样,“祥子”们绝大多数都依靠租赁车行的洋车拉活儿度日,也要给车行交“份儿钱”。

【1930年代北京一家车厂子里的车主(穿长衫者)、洋车和车夫】

北京内城外城都有车厂子。车厂子大的都有一、二百辆车。小车厂子有一、二十辆车。每辆车分白天黑夜两班拉,两班按城门开门关门的时刻划分。白班大约是早六点到傍晚六、七点钟,其余时间为夜班。(这跟现在北京双班“的哥”几乎一样。)

车厂主多是地方上有点势力的人,这些人是官私两面都能说得开、站得住的头面人。车夫中自己有车的约占2%,其余都是从车厂赁车,每天交车费(“份儿钱”)数十枚。车厂主人对于车夫极其严厉,规矩甚多,稍不如意即令停赁。

【庙会上父子俩租一辆洋车】

【看明白了吗?——丧事中纸糊的洋车夫,如同今日土豪糊”大奔“一样】

【六国饭店洋车车口】

【1946年拍摄的 洋车改良後的人力三轮车】

三轮车是在洋车和自行车结合的基础上改造而来。1937年小日本进了北京以后开始有了三轮车。据说北京的第一辆三轮车是日本人送给汉奸北平治安维持会会长江朝宗的。由于三轮车比洋车更快捷,更舒适、乘坐更安全。当年儿歌唱到:“三轮车,真时兴,不用腿跑用脚蹬。去前门,逛故宫,东便门外蟠桃宫。坐三轮,心宽松,不用担心打天秤”。1940年北京城三轮车总数已发展到了1万辆左右。洋车逐渐的被三轮车所取代。解放以后洋车就彻底的消失了。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北平的洋车夫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