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林石城简介(林石是哪里的)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北宋温州理学先驱——林石 师友弟子渊源浅探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林石城简介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林石城简介(林石是哪里的)

温州,地处东南海隅,远离中原,山川阻隔。自汉迄唐,史籍中罕见本籍学术思想名家。北宋庆历(1041-1048)前,胡瑗讲学于湖州,稍后陈襄讲学于仙居,弟子均逾千人,开两浙学术风气。皇祐间(1049-1054),温州在王开祖、林石等理学先驱人物的倡导下,先于中原程、吕讲学的伊洛、关中,呈现学术思想勃兴的盛况,世称王、林与丁昌期为“温州皇祐三先生”。元丰间(1078-1085),温州又有周行己、刘安节兄弟、许景衡等“九先生”及其追随者入太学,赴伊洛、关中问学,把中原各派学术思想带回温州传播。神宗朝,温州与全国一起呈现学术思想界百家争鸣之风。至南宋,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相继推进永嘉事功学派的发展,与中原等学派成鼎足之势,于是温州便有“理学名邦、东南邹鲁”的美誉。

明弘治《温州府志》(简称“弘治志”)《卷十人物》小序称:“前晋两汉,岂无人物生其间?土断籍灭,遐邈弗传。历唐逮宋,人物浸盛,王儒志(开祖)倡道学于伊洛未出之先,林塘岙(石)讲《春秋》于王氏(安石)新学之际,真豪杰之士也。且洛(学)之兴,远方名郡未有知向风者。而先正之游从多至十余人焉。然则吾瓯性命道德之学渊源邃矣。”“昔儒论圣贤义理之学,必以永嘉经制之学嗣言之。呜呼,经制岂外于义理者哉?义理必措之用而后实也。”但史籍对林石的记载除陈傅良的《新归墓表》(简称《墓表》)外(明清府县志大都源于此文)较为稀缺。为此,笔者凭手头少数史料尝试浅探林石师友弟子渊源,求教于方家。

林石及主要师友

林石(1004-1101),字介夫(父定,母戴氏),籍贯和住址,明清县志载住瑞安塘岙(今塘下塘岙底)。学者称其为塘岙先生。据《林石传略》,与林石直接交流学术的师友仅管师常与龚原两人,而林石通过管、龚间接受影响的师友还有管师复、孙觉、胡瑗、陈襄等。与林石交游的当地州县官员主要有赵抃父子、孙昌龄、石牧之、李钧、朱素等。二管、孙、胡、陈、龚6人分别简介于下。

管师常,生年不详,应早于孙觉生年的公元1028年,龙泉人。精经术,从胡瑗学,继兄师复为陈襄都讲。荐为太学正。(《墓表》载:林石“少从管师常学”,弘治志等志删去“少”字。从两人年龄来看,较妥。)

管师复,师常兄,陈襄门人,襄讲学仙居,令为都讲。宋神宗欲官之,不受。学者称卧云先生。

孙觉(1028-1090),字莘老,高邮人。甫冠从胡瑗学,瑗之弟子千数,别其老成者为经社,觉年最少,俨然居其间,众皆推服。登进士第,熙宁二年(1069)知谏院。王安石早与觉善,骤引用之,将援以助。而觉与异议,条奏青苗法病况,由是出知广德军。哲宗立、累迁御史中丞,以疾请罢、归卒。觉初为安石所逐,及安石退居钟山,乃扁舟造访,及安石卒,作文诔之,人服其德量。《宋史》有传。

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人,以经学教授吴中。景祐(1034-1038)初,(朝廷)定雅乐,范仲淹荐之,以白衣对崇政殿,授校书郎,后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数百人,置经义、治事二斋,诸生备就其志,以类群居。庆历(1043-1048)中兴太学,取湖州法著为令。旋调太学,其徒益众,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学博士致仕归,卒谥文昭。学者称安定先生。《宋史》有传。

陈襄(1017-1080),字述石,侯官(今福州)人。庆历中进士,为仙居令,讲学仙居县学,弟子数百人。神宗时为侍御史,论青苗法不便,请贬斥王安石、吕惠卿以谢天下。王安石忌之,出知陈州,徙杭州,后以侍读判尚书都省卒。曾荐司马光、韩维、苏轼等33人。学者称石灵先生。《宋史》有传。

龚原,字深之,遂昌人。少师王安石,第进士。元丰中为国子直讲,曾以王安石父子所撰《三经新义》刊板传学者,一时学校士子之文,靡然从之,其敝自原始。累官至兵、工二部侍郎。《宋史》有传。

以上简介的学者都与王安石有联系,除龚原外,在政治与学术上均站在王安石的对立面。除林、管、龚是两浙籍外,孙、胡、陈,都是南方学者,曾讲学两浙。林石两子皆从龚原学,也体现温州学人不抱门户之见的学术态度。清初浙东学人全祖望《宋儒学案》云:“宋仁之世,安定先生(胡瑗)起于南,泰山先生(孙复)起于北,天下之士,从者如云,而安定之门,先后至一千七百余弟子,泰山勿逮也;而古灵(陈襄)弟子亦过千人。安定之门,如孙莘老(觉),管卧云(师复),皆兼师古灵者也。于时濂溪(周郭颐)已起于南,涑水(司马光)、横渠(张载),明道兄弟(程颢、程颐),亦起于北,直登圣人之堂。”可见与林石直接或间接交流学术的胡、陈、管、孙等辈,均为宋仁宗时期的理学先驱大家。

林石之父定是福建莆田移民的始迁祖,应是个有胆识、有能力的人物,如果具有一定学识,可能是林石的蒙师,如是,林石的学术与莆田家乡有较大影响。这只是猜想。

林石终身不仕,但他热心教育,关心乡里世俗教化和水利等民生公益(瑞安令朱素主持建石岗陡门),他结交一批地方官员,置身世外,一生中,有致仕的副宰相、离职或在任的州、县主官,有的笃行孝道,有的对林石执弟子礼,在学术上或有共同理念。其中林石的萱堂养母与温州州丞赵 的戏彩堂养父,可谓当时行孝的官府与民间的两大典型。清末瑞安黄绍第《瑞安百咏·其一林介夫萱堂养母》:“彩衣已逝百年身,白首萱堂有寿人。清献携儿来拜母,厈床瓦豆座中宾。”

林石弟子及后学

林石一生长期在乡里授徒,他创办、讲学的塘岙书塾开温州书塾的先河。弘治府志卷二:“塘岙塾,在(瑞安)县帆游乡塘岙,宋介夫先生林石立。以《春秋》教于乡,屏去进士声律之学。及王氏行新经,废《春秋》,游其门者宁不应举。当时与程、吕齐名。后其子榕(应为其孙松孙),门人沈琪、韩汝翼皆相继设教。”由于其门人“宁不应举”,故以后史籍中有关林石弟子的记载甚少。“温州元丰九先生”之一的沈躬行“始从塘岙林氏,后从伊川程氏,蓝田吕氏”学。嘉祐六年(1062)“石经”(经书石刻)历20年刻成后,王安石当政时,其中《春秋》被禁阅,躬行手摹之私藏于家,学者称石经先生。其从弟琪(一作珙),字东美,以行义著称,乡人尊之曰嘉庆先生。韩汝翼行状不详,或为塘岙邻村前韩人。以上说明林石弟子及后辈在乡里仍以《春秋》相传授。而且弟子们均以笃行为重,不尚空谈心性,在温州学术界影响深远。温州元丰九先生中寿命最长,且长期讲学温州,曾任州学教授的周行己,一直尊林石为“丈人行”“世宗师”,这样的赞誉应不为过。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北宋温州理学先驱——林石 师友弟子渊源浅探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