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物诗的特点(杜甫咏史诗的特点)
导语:杜甫一首咏物诗,如何引出人的感情?妙在层层铺垫
咏物诗,如何以物写人呢?
常见的构思方法是这样的:只要找到物与人的共同点,然后直接使用比喻的手法,就可以以物写人,比如崔涂的《孤雁》,虞世南的《咏蝉》等。
而如果要追求更加含蓄,诗人通常会先写物,突出物的特点,再以物做铺垫,含蓄地引出人的感情,但这种构思方法的难点是,如何才能更加自然地从物写到人?
杜甫的这首《房兵曹胡马诗》,就写非常巧妙,我们来读一读,看看他是如何过渡的。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首诗仍然是杜甫青年时期漫游齐赵时所写。
兵曹,即兵曹参军,唐代官名,辅佐府的长官管理军事。
从诗题我们可以推断出,姓房的兵曹有一匹胡马,诗人见到马后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这匹马有什么特殊之处呢?我们来仔细读。
首联,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大宛(yuān),西域国名,产良马著称。锋棱(léng),骨头棱起,好似刀锋,形容骏马骨骼劲挺。
这两句分别描写了胡马的产地和外形。胡马产自大宛,这暗示出这是一匹良马;胡马的骨头棱起,这也是良马的特征。诗人通过这两句描写,勾勒出一匹良马的形象。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突出这是一匹良马呢?我们接着读颔联。
斜削的竹筒
颔联,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竹批,马的双耳像斜削的竹筒一样竖立着,古人认为这是千里马的标志。
第三句,诗人还是在描写马的外形,通过描写马耳,进一步暗示出这是一匹良马。
您看,诗人前三句不停地在暗示这是一匹良马,但是马的好坏,你不能只看产地和外形啊,产地再有名,也可能会出劣马;外形再奇特,也未必是良马,关键还是得看实力。
诗人在第四句就描写了这匹马的实力。“风入四蹄轻”写得非常形象,这匹马腾跃而起,风在马蹄下飘过,这既突出了马的速度快,也突出它腾跃高。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诗人在第四句直接描写出了马的实力,那么为何还要在前三句描写马的产地和外形呢?
一匹马是好马还是劣马,关键是看实力,干嘛要费那么多话来描写产地和外形呢?
其实这就是诗人的妙笔,这样写有两个目的:1、通过前三句描写,能够更加吸引读者,让读者对马的印象更深;2、如果没有前三句的描写,第四句就会缺少说服力。
您想想看,如果诗人在开头直接告诉我们这匹马的实力多么强,您会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像吹牛?因为第四句有一点夸张的成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实写,正是因为有了前三句的实写,第四句才会更加可信。
也就是说,前三句的实写,都是为了给第四句做铺垫,用来突出这匹马的速度和腾跃的高度。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马的速度和腾跃的高度呢?当然是为了引出人的感情,我们继续读颈联。
马
颈联,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这匹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奔腾而过;真可以托之以生命。
这两句是由马过渡到人的关键。
先看“所向无空阔”,这句话很明显是诗人夸张的想象,他不可能骑着这匹马把所有的地方都试一遍。那么诗人凭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就是第四句“风入四蹄轻”,马的速度快,而且腾跃得很高,所以诗人才做出这样夸张的想象,可见第四句也是在为第五句做铺垫。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所向无空阔”呢?这是为引出第六句做铺垫。
再看“真堪托死生”,诗人为什么说这匹马可以托付生命?就是因为第五句“所向无空阔”,这匹马可以在任何地方奔腾而过,骑马的人当然就不用担心受到阻碍。这一句既通过“骑马人可以托付生命”侧面烘托出马的骁勇,又非常自然地从马写到了骑马人。
诗人为什么能从马写到骑马人?关键就在于诗人找到了“马”与“骑马人”两者之间的关联:马的骁勇特点,刚好可以实现骑马人“托死生”的愿望。
正是因为这种关联,诗人才能非常自然地由写马过渡到写人,这是诗人构思的巧妙之处。
那么问题又来了,骑马人为什么要把生命托付给马呢?我们继续读尾联。
骏马
尾联,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拥有如此善于奔腾快捷的良马,足可以横行万里之外。
正是因为前一句从马写到了人,所以尾联这两句就出现得非常自然。骑马人为什么要把生命托付给马呢?因为骑上这匹马可以横行于万里之外,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拦,很容易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什么理想?谁的理想?
这匹马是房兵曹的,所以这两句可以看作是诗人对房兵曹的寄语,横行于万里之外,无人能够阻挡,结合房兵曹的职位特点,所以不难判断,诗人希望房兵曹能为国守卫好边疆。
但是,诗人仅仅只有这一层意思么?
当然不是,诗人仅仅通过一匹马,就想到了国家,这说明什么?可见,诗人心里一直想着为国出力,想着建功立业,这暗示出诗人渴望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
我们来回顾这首诗的脉络:诗人前三句着重描写马的产地和外形,是为了给第四句描写马的骁勇做铺垫,而第四句又是为了给第五句的夸张想象做铺垫,第五句又巧妙地引出了第六句的骑马人,然后七八句才能紧接着第六句写出人的感情。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前面没有写出马的骁勇,没有引出诗人夸张的想象,那么就无法引出第六句骑马人“托死生”的愿望。
正是因为层层铺垫,这首诗的结构才筑得非常牢靠,第六句才能非常自然地由物过渡人,这就是诗人巧妙的构思。
您觉得诗人的构思巧妙吗?
欢迎留言讨论哦。
站在诗人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若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