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是如何被区分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指的是什么)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一篇文章读懂六家学派(阴阳、儒、墨、名、法、道)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是如何被区分的?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史记》作为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其影响已经完全超过了史学著作,成为集史学和文学的大成者。《史记》一百三十篇中《太史公自序》是有独特地位的一篇,它包含了太史公的家族传承、《史记》的成书、《史记》的概要等,很多学者甚至主张读《史记》首先要读《太史公自序》,然后再读其他的内容。所以,《太史公自序》虽然作为《史记》的最后一篇,但是也具有序言的性质。
《太史公自序》中经典的内容不少,其中有一段“论六家之要旨”非常经典。“论六家之要旨”的起因是“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旨曰”,而其中的太史公指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而不是司马迁。这里论的“六家”指的是“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这篇“论六家之要旨”将阴阳、儒、墨、名、法、道家的优缺点一一点评,既不失偏颇,又十分深刻,是学习诸家不可不认真读的一篇经典文献。
——————————————————正文——————————————————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霍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长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一篇文章读懂六家学派(阴阳、儒、墨、名、法、道)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