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颜真卿柳公权谁的字好看(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各有什么特点)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颜真卿、柳公权的很多笔画都有小疙瘩,这是怎么回事?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颜真卿柳公权谁的字好看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颜真卿柳公权谁的字好看(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各有什么特点?)

毛笔在运笔时涉及到不同的笔法,笔法的不同会造成点画形态的差别。卢肇在《拨镫序》中说:“推、拖、捻、拽是也。诀尽于此,子其旨而味乎!”就楷书四大家来说,其风格及用笔就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读帖时我们会发现,颜真卿、柳公权的笔画很多都有这样的小疙瘩。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方法与调锋的技巧有关。书法在起笔、收笔及笔画的转折之处往往要调锋。运笔的中段,因为要照顾书写流畅,避免形成节点等原因,调锋则相对较少。所以,读帖时观察其起、收及转折之处非常重要。

为什么要调锋?原因很简单,只用一个面书写既使力不方便使用中锋行笔,既破坏笔力,又破坏点画形态。以拖地为例,由竖向拖转为横向拖时,如果坚持不改变拖把条的方向是不是会感觉拖着很别扭呀?就运笔来说,以写竖的毛笔转向写横画为例,如果不调锋,笔毫锥面着纸后,自从始至终都用锥面的一个面(这就是米芾说的“只有一笔”),那就是完全的侧锋,写出的笔画会扁薄无厚度,为俗手所为。

怎么调锋呢?调锋的方法很多,最简单的就是“捻管”法,这是将笔锋调为中锋的最简单的方法。仍以横画为例,如果运笔前着纸面为侧锋,接着可以通过捻管,把着纸面向下扭转到向右,变为中锋,但着纸面不变。至收笔再继续捻管,把着纸面扭转向下。这样做,自始至终,仍然只用了一个面,仍是米芾说的“只有一笔”,不过由于用到了中锋行笔,笔画变得圆厚了。不过但总得捻管,影响书写速度,偶一为之可以,不能常用。况且只用一个锥面,也显得单调。

因为这种“捻管”调锋的办法有局限,所以书家多用以下两个办法来调锋。

第一,“推笔杆”。

拖地时当拖把杆朝右推时,拖把的布条就会朝左转。使用毛笔时也是如此,顿笔后朝右上方推笔杆写横时,原本朝向左上方的笔锋就能向左下转至横画的点画之内。使用推杆的方法来调锋是比较简洁有效的。当然,转拖条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将拖把杆拎起够左甩,或者转拖把杆,或者转手腕都行,但是比较而言,推杆要简单得多,因为它用着比较省力。所以在写大字时转笔杆不便时,往往就使用推管法。

第二,“立锋换面”。

“立锋换面”也是一种常见的调锋方法。它相当于将拖把杆上提,然而用拖把条的另一面反推。拖地时这样给拖把条换向的话,提拖把杆时要费较大的力气。但是它“一力降十会”,既节省了拖把条行动的空间,又节省了将拖把条甩正的力气。毛笔运转时用这种方法调锋,比转拖把条要简单多了,一则笔杆比拖把杆轻很多,二则笔锋有弹性,可以利用顿笔后纸面的反弹之力提笔杆让笔锋挺立。“立锋”后就不需要捻管来费事了,直接用临近书写方向的那一面来写就可以了。这种方法稍微难一点,但它避免了转管的麻烦,节省笔锋的行走路线,会使得行笔较为迅速,因此也有许多书家采用。

这两种调锋是不一样的,“推笔杆”是顺着推,着纸面基本不发生变化。“立锋换面”是顿了之后,笔锋立起来,换个面再行笔。推笔杆的方法相对简单,也节省力气,但是所形成的点画不够精致,像颜真卿、柳公权的笔画很多都有小疙瘩,说明他们这里就是用推笔之法顺着转的。而欧体的点画比较劲洁,显得干净利落,这是因为他是把笔锋立起来,翻笔换面的。

这倒不是说颜、柳就不懂得立锋换面,实际上他们的书法中这一技巧用的也是相当多的。不过时代特征有别,欧体在初唐受风流潇洒的二王书风影响较大,讲究运笔流畅,“飘若惊龙,矫若惊龙”,因此点画相对精致,合并了隶书和魏碑的特点,起收比较利索,不会有太多多余动作。而颜柳处于中唐,人们对于流畅精致的书风已有审美疲劳,因此他们的书风中带有拙朴浑茂、浓郁顿挫的追求。这样一来,笔画中多点疙瘩(柳体的起收处更为明显)也就正常了。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颜真卿、柳公权的很多笔画都有小疙瘩,这是怎么回事?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