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文言文虚词怎么学(文言虚词怎么学)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怎样学好文言文中的虚词?应该注意这样四个要点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文言文虚词怎么学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文言文虚词怎么学(文言虚词怎么学)

文言虚词,就像菜中的味精,数量少而作用大。由于用法众多,且对语意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要想学好文言文就一定得学好虚词,注意学习文言虚词应该注意的要点。

清代学者刘淇在《助字辦略》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可见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和实词相比,虚词数量要少得多,它有以下四个特点:

其一,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或解释,乃至分属好几类词。

其二,使用频率比实词高。有些常用虚词,在一篇中会出现多次。

其三,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通常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其四,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迄今只有少数虚词在白话的某些特定语句里继续使用,其余大多数已经不用,或者被另说法代替,或者虽仍在使用,但是意义变了。

因此,确切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的一些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有好处。怎样才能确切了解并掌握呢?除了多读以增加感性认识外,下面提出应该注意的几点,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分清虚实。

文言的虚词实词的分类,大体同白话一样,所不同的是除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归入虚词外,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要特别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因此某个词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日”的“顾”,义为回头,是动词(实词)“顾吾念之”的“顾”,义为“但”“不过”,是转折连词(虚词)。(&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以”,义为“认为”,是动词(实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基碑记》)中的“以”,义为“将”“把”,是介词(虚词)。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第二,辨明用法。

虚词大都有多种用法,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例如《石钟山记》中“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前句的“之”作“的”解(饶州府属的德兴县),是助词;后句的“之”作“他”(代苏迈)解,是代词。另外,不同的虚词又可表示相同的用法,例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以”和“而”,作用完全相同。

第三,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虚词的作用,还应该与白话比较,了解它的变化,懂得它和白话中哪些词哪些说法大体相当。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下列四种:

1.少数沿用下来。如“学然后知不足”(《学记三则》)的“然后”,今仍作“然后”。“使吾勇于就死也”(《与妻书》)的“于”(介词,附着在动词勇之后,介出另一个动词,表示遇事不退缩,不推诿。例如:),今仍有“善于“敢于”等用法。

2.有的完全消失。例如作发语词的“夫”“盖”,起提顿作用的“者”,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之”等等。

3.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例如“所以”,在文言里是表示原因或凭借的,现在则表示结果了,又如“也”,在文言里作助词用,表示陈述、判断、停顿等语气;在白话文里则作副词用,表示同样、并行等意义。“虽”在文言里既可作转折连词,相当于现在的“虽然”,如“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也可用作假设连词,相当于现在的“即使”,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在白话中,“虽”只能作转折连词。

4.有的改用了别的词。例如“于”字在文言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现在则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语气助词“矣”,现在一般改用“了”,“乎”一般改用“吗“呢”;结构助词“之”,现在一般改用“的”,等等。

四注意特殊。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注意。

1.兼词。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主要有以下几个。“诸”放在句中时等于“之于”如“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放在句末时等于“之乎”,如“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旃”,等于“之焉”(zhān勉~杨恽《报孙会宗书》:“愿勉旃,毋多谈。”希望你奋发有为;有时仅相当于代词“之”《后汉书·张衡传》:“天爵高悬,得之在命,或不速而自怀,或羡旃而不臻。”有时不招自来,有时羡而不达。)。“盍”,等于“何不”(《齐桓晋文之事》:“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叵”,等于“不可”。

2.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有时是两个词连用(较多),有时是三个词连用(较少)。用在句首的,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这是三个叹词连用.“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藉:假使,连词; 第:仅仅,副词;令:使,动词),这是三个假设连词连用。用在句末的,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吾罪也乎哉,吾亡也?”(《左传.崔杼弑齐庄公》)这是三个语气助词连用。两个助词连用的例颇多,从略。(呜呼,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连用,不论是两个或三个,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

3.双音单音。文言中有些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另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白话变为一个双音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用现代语意去解释就会错。例如:“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的“于”是“在”,“是&34;“其实”“虽然”等,都不要简单地用现代语意去解释.

[练习]

辨别下列各组句子里相同的字,哪些是实词,哪些是虚词,并说明其词类(如动词助词等)。

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不足,又顾而之他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欲呼张良与俱去

2.项王曰,“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1.人问其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3.故治国无法则乱

1.乃伪为屋券

2.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3.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二、辨别下列句子各表达什么语气,其中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语气词。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3.此亡秦之续耳。

4.今而知皇上之真无权矣。

5.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三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应怎样解释,分别属于什么词类;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一个什么词。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刘豫州外便无人可以用来抵挡曹操)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5.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怎样学好文言文中的虚词?应该注意这样四个要点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