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注意哪几点(中学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
导语:家有中学生,家长必须要知道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他们既要经历青春期的生理巨变,也要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他们强烈要求人格独立,但由于身心发育的局限使他们实际上又独立不了;他们有很强的参与社会的意识和倾向,不甘寂寞,但又心理闭锁,少行动多幻想;他们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但对实现志向的过程却产生畏惧和恐慌的心理。正是这些身心特点使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常表现出不稳定性和冲突性,极易形成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心理表现。目前,在中学生中出现较多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 反社会心理这些学生表现为言行不一,经常说谎,待人粗鲁,出言不逊;对同学违纪行为却表示同情和支持;逐渐厌恶学习与劳动,组织纪律越来越差;甚至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虚荣心也逐渐膨胀起来,追求物质享受;经常迟到,无故旷课;甚至伪造假条,涂改成绩;交坏朋友,酗酒,吸烟,寻衅,帮朋友打群架,参与勒索钱物等恶性行为。
具有以上个性心理品质倾向与行为表现的并不等于犯罪的心理,但是这些不良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导致犯罪。在中学生群体中有此心理障碍的同学虽然为数不多,但作为家长责任重大,应及时采取正确的教育。
二 、孤独心理中学生正处在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因而这一时期非常容易受到挫折,也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出现上述情况的学生,有的采取躲在人群外观望,或不屑与同龄人交往,或唯我独尊,或紧张不适;也有的学生常常产生关于自我的许多独特的想法和憧憬,发现自我心灵中的美与丑。
另外,由于青少年时期自尊心增强,个人隐私范围逐渐扩大,担心自己的某些方面会被人耻笑,于是便小心地在心中构筑起一道篱墙,锁闭自己内心的秘密,形成封闭孤独心理,从而会产生挫折感、寂寞感,严重的甚至会厌世轻生。
解除学生孤独心理应引导学生打破心理闭锁开放自我,主动亲近别人,关心别人,尽量缩小与同伴的差异,同时丰富其业余生活。使他们建立正确的友谊观,使教师、家长、学生之间多一些理解和帮助。
三 、自卑心理自卑感人人都有,只有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才归于心理障碍。即对自己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多愁善感。
自卑心理是青少年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常遇到的不易克服的障碍。如,与他人交住失败,或由于先天或后天生理上的缺陷,以及学业平平等原因,极易产生自卑心理。
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要让学生正确看待失败,对此保持平常之心;要善于挖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以补偿自己的不足。
四 、嫉妒心理嫉妒表现为,面对别人的成功,心怀不悦,并逐渐发展为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感情。在这种心理下,主要是嫉忌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班级工作能力强,人际关系融洽的学生,也有的是对才貌的嫉妒。
此种表现多为隐蔽性,需要家长仔细观察,细心工作,才能排除学生心中杂念,使学生正视自己的差距,并扬长避短,开拓自我潜能。另外,由于误解也常会产生嫉妒。所以,要使学生之间打开心扉,加强沟通,避免发生误会。
五 、逆反心理即对事物产生的厌恶、反感,致使出现反对情绪或举动。造成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角度来说,可能由于处理事情不当,如常提出不合学生意愿的要求,过多采取强制措施,威信不高等造成的。
如何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呢?解铃还需系铃人。作为家长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和尊重学生人格,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坚持正面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不可将自己的主观好恶强加于学生。
六 、抑郁心理中学生的抑郁指的是他们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情景或事件的一种反应,是一种无愉快、悲伤或精神痛苦的情形。这种状态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持久的、相对稳定的。
高中生的抑郁多半是由于学习或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烦恼造成的。从研究结果可看出,城镇重点高中学生的抑郁状态呈中等偏上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其抑郁水平呈现降低的趋势。而且年级、性别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对学生的抑郁状态具有显著性影响,进一步的单因素分析揭示的各年级之间的差异主要是高一与高三的差异,特别是高一男生与高三男生的抑郁的差异更为明显。分析原因可能是高一的学生通过期中考试后,大部分学生与进校时自己的预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学习上受到挫折后,情绪较为低落,烦恼便会随之而来。
随年级的升高,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基础及能力的认识越来越客观,因此抑郁状态呈下降趋势。研究还表明,各年级的男生的抑郁状态更严重。由于学校实行品德量化考核,平时扣分较多的总是男生,因此男生往往比女生受到更多的批评,所以他们会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不安、烦恼、忧虑等;此外,由于女生比男生更易发泄情绪,如向好朋友或母亲诉说心中的烦恼、忧虑等,这些原因导致了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
学生存在抑郁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家长可以采取下列调控手段: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烦恼,学会消除烦恼的各种方法(如移情、参加运动、与人交流等)。
2.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反常情绪,使其消除在萌芽状态。
3.教育家长对自己的子女有一个合适的评价,避免过高的期望。
七、焦虑心理焦虑是指个体因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式威胁,而产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失败和内疚感增强、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
研究表明,重点高中学生的焦虑状态属中等水平。分析原因是: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在初中期间均为各校的尖子生,他们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往往还是班干部。进入高中后只有少数学生仍担任班干部,很多学生会产生失落感;课程学习中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有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加上学生面临平时考试、会考、高考等压力,容易引起内心的紧张、忧虑和恐惧等情绪,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焦虑。高一学生相对而言升学的压力要小一些,因而焦虑水平比高二、高三学生要低。高二学生由于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文理分班,第一次面临大规模的考试——五门功课的全省会考,因此焦虑水平最高。
研究表明,男生的焦虑水平要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作用,家长和社会对男生的要求普遍高于叶女生的要求,并且社会上有这样的现点:女生进入高中后成绩下降是很自然的事,而男生到高中后只要自己努力,学习成绩肯定会上升。这种观点对男生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重点高中男生的焦虑普遍要高于女生。
学生存在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成绩。家长可以采取下列调控手段:
1.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克服为分数而学习的消极思想,建立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学习的主动学习态度。
2.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防止学生出现好高骛远的现象,以增强学习自信心。
3.考试的频率不能太高,难度要适中,使学生始终有一种成功感。对考试受挫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分析失利的原因,并解除不必要的顾虑。
关爱中学生心理,让我们行动起来!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