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相交不必尽言语恐落人间惹是非(不相交的意思)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苏东坡:“相交不必尽言语,恐落人间惹是非”。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相交不必尽言语,恐落人间惹是非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相交不必尽言语,恐落人间惹是非(不相交的意思)

人世间的诸多烦恼,有时就在说与不说之上。

一个人管住嘴,便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纵观苏轼的一生,恰恰印证了这句话。

逢人不夸耀自己的能力

明朝大思想家吕坤曾言:“古今成大事者,无一不是心平气和、沉稳谦逊之人。”

他叮嘱世人要牢记“三忌”:“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苏轼自小便有“神童”之称,十几岁的时候,已遍览诸子百家,20岁考取进士,为“百年第一”。

年纪轻轻便取得惊人的成就,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

于是经常出席各种诗文唱和的场合,逢人便彰显自己的才华。

他自诩知识渊博,才智过人,认为按自己现在的水平,可以称得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了。

于是大笔一挥,在经常接待客人的书房门上,写下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一日,一位长者登门拜访。

当老人被人带到书房,看了书房门上的对联时,不由得微微一笑,然后,从袖筒中拿出一本书来,十分谦恭地向苏轼求教。

苏轼打开一看,是一本古书,不要说自己从没有读过,就连里边的字,也有许多不认识。他不得不面红耳赤地低下了头。

那位姓朱的老人见状,便笑着说:“天下那么多书,也许有公子没见到过的,我再去请教别人吧,就不难为你了。”

苏轼听了,顿时如芒在背,羞愧得无地自容。

待把老人送走后,他快步回到书房门口,将那副对联撕得粉碎,然后回到屋中,又重写了一副,贴在书房的门上: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以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那个骄傲自满的少年,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生谦恭、学无止境的大文豪。

《道德经》中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眼里只有自己优点的人,就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自以为是的人,就听不进别人的话。

越是厉害的人物,越懂得低调,把世界放大,把自己变小,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只有以永远以学习的心态,不断学习,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逢人不议论他人的是非

苏轼曾经留下这样一首诗:

高山石广金银少,

世上人稠君子稀。

相交不必尽言语,

恐落人间惹是非。

在职场上,苏轼是一个仗义执言的火爆性格,但是在生活中,他永远是一副温文尔雅的君子秉性。

公元1100年,苏轼结束了自己半生的贬谪生涯,有传闻他将北上入朝为相。

于是,一路受到热情款待,有的是他朋友,有的是慕名而来。

或许有意,或许无意,苏轼一路走来听得最多的就是他的“老朋友”章惇的消息。

因为得罪了新皇帝,这位直接害他在外流浪多年的老友兼政敌,现在走上了他的老路,被贬他乡。

在很多人的眼中,这理应是苏轼“报仇”的好机会。

但是,苏轼始终沉默。

章惇之子因害怕其父曾经对苏轼的迫害甚多,而受苏轼打击报复,特意写了一封长信给苏轼,请求他的宽恕。

关于章惇的孰是孰非,苏轼只字不提,只叮嘱他好好照顾年迈的父亲,多备些“家常用药”。

苏轼还给病中的章惇寄去一些药方,嘱其多多保重自己。

《警世通言》中有一首短诗:

广知世事休开口,

纵是人前只点头。

假若连头也不点,

也无烦恼也无愁。

人或多或少都有爱讲闲话的毛病,不少人热衷于把别人的隐私当做自己的谈资,却忘了祸从口出。

宋代文人卷入党争的非常多,很多人常常背后借私德攻击政敌,唯独苏轼就事论事,从不议论个人的是非。

难怪乎,在朝堂上和苏轼争锋相对,不肯退让的王安石,会在苏轼深陷“乌台诗案”,被人陷害的时候,为他据理力争。

《六祖坛经》有言:“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人生真正的修行,眼睛不会紧盯世间别人的过失,而是看到别人的过错反观自己的言行。

这样的人,即使是非加身,也终会化险为夷。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苏东坡:“相交不必尽言语,恐落人间惹是非”。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