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陆象山的家世和家风介绍(陆象山是个怎样的人)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陆象山的家世和家风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陆象山的家世和家风介绍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陆象山的家世和家风介绍(陆象山是个怎样的人)

陆象山青少年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江西金溪县陆坊乡度过。陆象山及其心学的产生与其家庭环境,家乡的水土分不开。

(一) 陆九渊的家世 ---没落豪族

据《象山先生行状》记载,陆九渊的远祖为妫姓,战国时期,取代姜姓齐国的田氏先祖敬仲(田完),就是妫姓之后裔,所以陆家的祖先又姓田。陆九渊家族一系,是齐宣王之少子元侯田通传下来的,因当时四通的封地在平原盘县陆乡,他于此定居,故改为陆姓。自四通下传至第42代的陆希声(陆九渊的八世祖),做了唐昭宗的宰相。五代末期,陆希声之孙德迁、德晟因避战乱,才迁徙到江南西道抚州临川县延福乡青田道义里(金溪县陆坊乡陆坊村),购置产业,是当地声望很高的豪族大姓。但是,从陆九渊的高祖到他父亲四代,都没有人做官,这是陆家处于衰落的时期。陆九渊为其弟九叙所写的墓志铭中说:“家素贫,无田业,自先世为药肆以养生。”(《陆象山全集》卷28)又说:“吾家素无田,蔬园不盈十亩。”(《陆(九皋)修职墓表》,同上卷28)他们主要是靠开药店的生意来维持生活。正是这种没落性的变化启迪和孕育了陆九渊这样一位富有平民意识、独立不苟的思想家。因为平民之家的生活背景,使得陆九渊从小就贴近社会底层、了解民间疾苦,体察民情民意,这对他毕生注意审视社会,思考天下大事,不能不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极为深刻的影响。

(二)陆九渊的家风—— 义居世家

陆家仍保留有封建大家族的风度。陆门治家依靠严格执行宗族伦理,同时,也依靠家庭成员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各尽其能,各供其职。《宋史·陆九韶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其家累世义居。一人最长者为家长,一家之事听命焉。岁选子弟,分任家事,凡田畴、租税、出内(纳)、庖爨、宾客之事,各有主者。先生(陆九韶)以讽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是言之官府,屏之远方焉。” 陆九渊自己也曾说:“吾家合族而食,每轮差子弟掌库三年。某适当其职,所学大进,这方是‘执事敬’。”(《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这样的生活经历对于陆九渊形成对社会国家的参与意识会有很大影响,是陆氏兄弟形成“专务践履”之学的学问起点。

陆氏有家学渊源,陆九渊的八世祖陆希声“论著甚多”,高祖陆有程“博学,于书无所不观”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到陆九渊父亲这一代虽已家业衰落,只靠经营医药和教书授学来维持家计,但仍“以学行为里人所宗,尝采司马氏冠婚丧祭仪行于家”(《宋史·陆九龄传》)。陆门家风整肃,闻名州里,甚至受到孝宗皇帝的称赞。陆九渊的父亲陆贺生有六子,陆九渊排行第六,除他之外,还有四兄陆九韶,五兄陆九龄,都以学闻名于世,号称“三陆子之学”。陆氏家风,笃实严谨。他们对当时的士风颇为不满,所以其为学不是以科举中榜为目的,而为履于日用,指导人生。陆氏兄弟没有直接的师承,他们自相师友,相互提携。他们以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作为根底,在日用人生中相互影响,并注重对心与理关系的体悟。《宋元学案》中全祖望曾这样说“三陆之学,梭山启之,复斋昌之,象山成之”。陆九渊心学,学者一般认为出于家传。(作者:陈凌翔)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陆象山的家世和家风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