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你是如何认识社会的(如何理解社会认知)

导语:我们如何认识社会--社会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着这样子的情况,我们所获得的信息有时不完整,有时模糊不清,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人们并不会认真分析自己是如何作出判断的。那我们如何利用信息,并最终作出恰当的判断,从本篇文章开始,我们进入社会认知的知识分享。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属于人的思维活动的范畴。

社会认知感兴趣的是个体对他人、对人际关系的社会信息加工以及与之相伴随的自我省察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1、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我们对一个人外部特征的观察,决定了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在我们的认知活动中,我们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外表特征看做简单的物理现象,会倾向于认为仪表有可能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力图从中发现其所代表的含义。比如某人穿着朴素,我们极有可能推测他要么生活节俭,要么经济条件较差。

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必须了解他对各种社会现实所采取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有关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倾向于通过他人的情绪表露,甚至是相貌上判断其性格。这种认知倾向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他人性格的社会认知应该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长期认真的交往才是实现性格认知的基本条件。

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通常,对他人的社会认知已经暗示了我们如何选择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形式。比如我们认为某人具有良好的品质,我们倾向于与之建立亲切的关系。人们愿意与和自己性格相似的人接近,在人们选择交往对象时,也会非常注意对方与自己的相似点,相似性认知构成了认知主体与他人关系认知的重要部分。估量他人之间的关系状况,也是人际关系认知的重要方面。此外,人际关系认知还包括确认某人在群里中的社会位置。

三、社会认知的特征

1、互动性:指的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个体和他人是相互影响的,认知主体同时也是认知客体,认知活动正是产生、发展于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过程之中。

2、间接性:社会认知是一种间接的心理活动,个体通过对他人可以感知的外部特征如行为表现等,达到对他人内部人格特征的间接把握和反映。也就是说社会认知是认知主体综合应用所获得的外部信息来推理事件内在本质的信息加工过程。

3、外形特征:指的是人的社会认知具有完型特征,个体在进行社会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完型特征。完型特征也称格式塔原则,指的是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划化,并形成完整的印象。

当我们在对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进行判断时,社会认知的完型特征就会表现得非常明显。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既是好的又是坏的,既是诚实的又是虚伪的,既是热情的又是冷淡的,那我们在认知上就会左右为难,我们认为自己没办法完全看清这个人的真面目。认知中出现的相互矛盾的判断被称为认知分离。个体智力和知识的局限性构成了认知的剥夺体验,造成个体认知与认知对象之间的分离。为了消除这种分离,个体一方面会加强收集新信息的欲望和动力,以寻求更多的信息来摆脱认知剥夺,另一方面也会出现幻想,即利用想当然的办法给认知对象添补细节,使认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梓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