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影视

什么是理什么是天理和道有什么关系(天理和道理的区别)

导语:什么是理?什么是天理?和道有什么关系?

“理”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宋以前多谈“道”,宋以后多谈“理”。

“理”的本意是指石头上的纹理,后来引申为条理,规律。

说文解字解释说:“理,治玉也”。这是动词,就是把璞加工成玉。由于加工的过程要依据石头的纹理,所以做名词,就是纹理的意思。

理还有整理,区分的意思。早期文献的“理”也有这层意思。

到宋程朱理学建立以后,“理”成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它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此时的理已经包含了以下的基本意思:

1. 每个事物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所谓“气化万物”之理,所谓“各物有个理”,就是气形成万物的规律,和各物自己的运动变化规律。

2. 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与“人欲”相对,经常也用作“天理”。

3. 世界的起源。理就是太极,也就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

4. 万事万物形成变化规律背后的统一的,根本性的规律。这又被称为“理一”,所谓“万物共一理”,它也就是一生万物那个“一”。

从这些释义看,基本上和“道”的意思一样。从儒家学说本身的角度来说呢,把“理”理解成“道”确实没问题。因为“理学”本身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叫“道学”。

程朱理学说的理,也是自然之理,和道法自然的“自然”,是一个意思。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人为设置,扭曲的。它跟着“气一元论”的完善发展的,是对儒家的“道”的进一步细化阐述。

道家的“道”、“气”、“自然”这些概念其实是被各思想学派广泛接受的,先秦诸子百家都言“道”,大家都认为治国要顺应“天道”,只是对“道”的解释不同。

老子的“道”和儒家的“道”的区别在于它不包含儒家的人伦道德标准。

老子认为所谓的“仁”,“礼”都是人类搞出来的,不是自然的东西不是“天道”。

而儒家由孟子正式提出来,“仁义礼智信”是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遵守这些道德规范,是顺应天道的。

到了宋,就把人性中好的一面认为是“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而坏的一面是由“人欲”造成的。所以提出来要,“存天理”,去“人欲”。他们认为这是顺应天道的,不是违反人性的。

后来的王阳明呢,更是直接把天理的其他含义去掉,认为良知就是天理。穷理就是认识良知。孟子也说过了,良知是天生的。所以修身的方法就是向内发掘,找回人的本心就好了。所以说“心即理”。心指的“本心”,“理”指的是“良知”。

心学和理学其实都是从孟子的思想阐发出来的,两者最大区别就是在这里,“致知”的方法不同。

前者要向内心发掘,找回本心,后者要从外物着手,通过归纳总结外物的规律,感悟到万物背后的终极的,统一的“理”,才能理解“天理”,也就理解了“良知”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发自内心的遵守这些道德规范。

现代人看古代哲学思想,没必要把它神圣化,也不要简单全盘否定。主要是吸收借鉴里面的观点。这就要了解古代思想家在说什么,而不是急着去判断对错。

古代哲学概念抽象,思想家们也很少对这些概念的意思,做辨析和定义。理解这些概念的基本含义,结合当时的背景和历史传承关系,才能正确理解古代思想家在表达什么。

知道“理”的含义,也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孟子自唐宋开始地位迅速上升。他是“理学”和“心学”的思想源头。

也能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早期思想家会辩论“人性善恶”的问题。遵循人性,和顺应天道理念上是一致的。

本文内容由小莉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