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若这个字念什么(若ければ)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商周古国——若国,“若”的来历跟祭祀有关,周代有上下两鄀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若,这个字念什么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若,这个字念什么(若ければ)

若氏起源较早,《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若氏部族最早的首领是黄帝之子昌意,若氏族人栖居若水一带,那么若水在哪里?古“若”通“汝”,若水,即汝水。《水经注》载:“汝水出河南汝州梁县勉乡西天息山。”梁县,今河南汝州市西南汝水以南,北汝河即在其上游,这里当为最早的古若国发源地。至商代时,已有颇具实力的若方,卜辞中有许多“贞若”、“来若”的记录,如“……乎往若。”(《合集》16390)、“其乎(出)若。”(《合集》16391)若方被商王随意呼使,可见若方与商王室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殷周金文集成》收录相关若器有“亚若癸鼎”、“亚若父己爵”、“亚若癸卣”等等,可见若国首领在商王畿任有较高权力的“亚”职。

北汝河

“若”的起源跟早期部落祭祀活动有关,其甲骨文作“一女子跪状,双手高抬持物”之形,是跪者顶着神物乞求上天的象形。高万须《汝州鄀国扶桑国》认为“若”字手持“树冠状”之物为“带叶的桑枝”,故“若”也叫“叒”,若木,叒木,也即桑树。原始社会,桑树是祭祀时的必备神物,象征旺盛的生命力,它往往跟母性联系在一起,故“若”也说成“汝”。商代有若方,但“若”在甲骨卜辞中经常用来作“祈祷占辞”。最常见的是“下上若”,比如卜辞“己卯卜,贞:有奏德,下上若?”、“己卯卜,贞:有奏德,下上弗若?二告。”(《合集》7239)下上,可与“天神、祖上、上帝”相对应,以上卜辞大意可以理解为商王向上天祷告,乞求“授我佑”。祈祷时往往会有一番述辞,请求应允,于是派生出“若”字加“言”为“诺”字。

若的甲骨文

商末时,若国可能及时归队得以幸存,成为西周鄀国。大约在西周中期,鄀国遭遇分裂,出现了两个鄀国,出土春秋鄀器有“上鄀公簠”和“下鄀公鼎”,使得周代鄀国历史变得复杂。郭沫若认为,在金文中,上鄀作鄀,下鄀作蠚(hē),学界基本承认西周中期到东周早期有两鄀并列存在,但上下地理之分却有些争议。一般认为,(商密)今陕西商洛市、商南县一带为上鄀,春秋时受周边大国所迫南迁到湖北宜城;今河南西峡县、淅川县一带为下鄀,其地有鄀国古城遗址。《左传·哀公十七年》根据丁高的追述,楚武王攻打鄀国,此鄀当为下鄀。鄀国大将观丁父应战,鄀国大败,观丁父被俘。但楚武王见观丁父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说服他归顺,并让他作统帅。后来观丁父助楚武王攻克州国、蓼国;降服随国、唐国,大大震慑了周边蛮族势力。可见春秋初,楚国北上后,楚国成了鄀国的死敌,一场大战后鄀国受到重创,国力大减,不幸沦为楚国附属,或亡于楚。

春秋鄀公平矦鼎

而靠于秦国的商密之鄀——下鄀,其归属权受到秦国、晋国、楚国等大国的争抢。《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秋,秦、晋伐鄀。楚斗克、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戍商密。”前635年,秦晋两国联合攻伐鄀国,鄀国都城商密告急,楚国得知后派申县县尹斗克和息县县尹屈御寇率领申、息之师前去解围。但没有成功,反被秦军算计,秦军在商密城下上演了一出自导自演的与楚军“歃血为盟”的戏码。鄀人中计,误以为秦楚联盟,乖乖开城投降,秦国收服鄀国后,调头去对付前来解围的楚国申息之师。斗克和屈御寇低估了秦军,双双成了秦国的俘虏。秦军恐楚国大军随后赶到,匆匆退出商密回国。果然,楚国派出大军前来追赶,结果扑了个空。记载可知,秦人虽然降服了鄀国,打退了申息之师,却没有占领鄀都。

宜城市楚皇城遗址

鄀国地处秦楚之间,随着春秋中期秦穆公称霸后,秦国也迅速崛起,鄀国被迫朝秦暮楚。《左传·文公五年》载:“初,鄀叛楚即秦,又贰于楚。夏,秦人入鄀。”是说鄀国当初背叛楚国亲近秦国,后来又弃秦向楚,因此给了秦国出兵理由,公元前622年夏,秦国攻打鄀国。不得已楚穆王将鄀国举族南迁到今湖北宜城东南一带。鄀国南迁后,彻底沦为楚国附庸,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以至何时亡国都没有记载下来。春秋晚期,鄀国已经成了楚国的一个邑。《左传·定公六年》载,楚昭王时,吴人入侵,郢都崩溃,楚王出奔。楚国复国后,将易守难攻的鄀地置为新的国都,称为鄀郢,此后长达六十余年,今湖北宜城郑集镇有楚皇城遗址。若人的分布较广,这跟他们频繁迁徙有关,今四川巴中市通江县有个诺江镇、雅安县境内有若水、湖南会同县若水镇等地名都与若人活动有关。

文/堰风

商周古国——鲁国,鲁的前身,鲁跟鱼有关,大周第一巨星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商周古国——若国,“若”的来历跟祭祀有关,周代有上下两鄀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