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
动机的驱力理论适合解释的是(动机和内驱力)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心理学」动机的本质——驱力理论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动机的驱力理论最适合解释的是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由于本能论(见上一篇文章)在解释人类行为时产生了困难,新理论也随之出现。
驱力理论(drive)
20世纪20年代,武德沃斯(S.Woodworth,1869-1962)提出了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这一概念。
驱力,是指由生理需要(吃东西、逃避痛苦、性的需要等)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维持机体的平衡。
驱力减少理论(drive reduction theory)
在驱力理论的基础上,赫尔(C.L.Hull,1884-1952)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
他假定个体要生存,就有各种需要,进而产生驱动力。驱力是一种动力结构,它为机体提供能量,使相应的需要得到满足,驱力随之消耗减少。
之后他又提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到习惯的支配,而不是生物驱力。他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学习是对机体适应环境有着重要意义的。
驱力提供了行为所需的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
原始驱力与获得性驱力
原始驱力——源于机体内部(自带)
获得性驱力——源于外部刺激(学习)
赫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H)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P):
P=D×H
批判
有些行为是驱力理论无法解释的。
暴饮暴食、通宵工作、长期绝食等。(需要没有变,驱力在不断增加)人类的行为往往不是为了减少驱力,而是为了增加驱力。(探索精神、参加竞技性比赛等)
关注获取更多心理学相关知识分享(๑•̀ㅂ•́)ノ!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心理学」动机的本质——驱力理论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