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寺简介(慈云寺在什么位置)
导语:慈云寺 | 创自三国时。
文 | 嘉兴地名
慈云寺,在县治北,创自三国时,唐名“保安禅院”,宋治平间改今名。殿后千佛阁最雄峻。月台中甓甃,方可丈许,天晴反湿,雨则独干,俗谓龙胆地。明崇祯四年,先宗伯公延僧海藏主持重建接引佛楼、长生堂、天王殿、东禅堂、斋堂。海藏,号宿峰,其塔即在千佛阁后。
嘉善百姓自古以来崇德向善,古时人们喜欢从宗教中寻找善念,据清光绪《嘉善县志》记载,嘉善全境有禅寺9座、禅院12座、庵71座。若要追溯源头,嘉善最早的佛寺应是被称为“邑之首刹”的慈云寺,旧址在今天的体育南路硕士花苑区域。
三国时,嘉善地属东吴,慈云寺是吴太祖孙权的母亲吴国太发愿修建的四大寺之一,原为报恩寺。据说寺西南还建有五凤钟楼,魏武帝曹操图谋东吴时曾在此驻扎,清人孙燕昌《魏塘竹枝词》云:“两名魏武一条塘,五凤钟楼付夕阳。考古只寻碑记读,传疑陆相与周郎。”
唐大中十一年(857),改名保安禅院,含“保安浙地”之意。唐宰相陆贽曾为寺庙作记,记中写道“矗宇缭垣,轩睇眎于三千沙界;考钟击鼓,哗祝颂于亿万丕基”,可见慈云寺规模宏伟。宋治平元年(1064)才正式定名慈云寺。明洪武初年,慈云寺被定为教寺,还曾与大胜寺合并,但不久仍分开建制。
“慈云晓钟”为旧时魏塘八景之一,县丞孙肇薰有诗云“寺占城中央,千古推灵境。清响发蒲牢,大众齐深省。”千年风烟,慈云寺就这样伴着暮鼓晨钟,凝视着嘉善的沧海桑田。
根据光绪《嘉善县志》记载,道光十六年(1836)三月,寺中僧人失火,据说最为雄峻的千佛阁烧了三天三夜,最后付之一炬。这场大火让慈云寺元气大伤。到了道光二十九年(1849),嘉善发水灾,灾民涌进慈云寺寻求庇护,因人数过多,寺内各殿各房逐渐损毁坍塌。
从三国时期到清朝道光年间,1600多年,慈云寺的传承从未断绝,始终屹立于县城一隅。寺前建有两座砖砌方形实心小塔,高4米左右,是嘉善人熟悉的阿育王塔。东面砌有元至正年间立的石碑,记载元以前慈云寺的兴衰情形。寺东南是嘉善县城跨度最小的桥——暗沟桥。
慈云寺殿宇庄严瑰丽,香火不绝,不只是嘉善“首刹”,也是嘉兴地区名寺之一。寺内除正殿,还有华严大殿、韦陀文昌殿、天王殿、接引佛楼等,供奉水月观音、金身罗汉。
寺中办过社学,接收附近学子清修苦读,但清代时已废除。由于慈云寺的中立性与公信力,这里还成了处理重大事件的场所。嘉善与嘉兴、秀洲“正疆界”的会同勘察及嘉善士绅联名要求朝廷归还田亩等攸关嘉善民生大计的事项都在这里进行。
从古至今,名寺古刹总少不了异象传说。据传慈云寺中有一块龙胆地,下雨不湿,天晴不干,很是灵性。古人认为龙行布雨,龙胆地是吉祥之意。
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提到,17岁那年,他在慈云寺摆摊卖草药。忽然走来一个仙风道骨的老者搭话,自称姓孔,得邵雍《皇极经世书》真传,精通术数,为袁了凡卜算县、府、路三考名次,皆应验,袁了凡因此相信命不可改。后经云谷禅师点化,开始通过努力奋斗改变命运。孔姓老者算他与进士无缘,命中无子,53岁寿终正寝,而他通过努力行善,考中进士,有子袁俨,最终活了74岁。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春闱前,慈云寺殿柱上长出了3棵灵芝。结果在那年科举中,嘉善出了5位举人,钱士升也在那年殿试得了状元,成为嘉善建县以来首位状元。这次科举的喜讯使慈云寺又被蒙上了一层祥瑞的色彩。
至民国时,慈云寺仅余阿育王塔,寺已荡然无存。到上世纪70年代修筑体育路时,阿育王塔也被推倒了。
--END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熊创作整理编辑!